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unnie Lei

寶瓶年代5大特徵


6d7f7f9eec69e8e44a8fac7c8449e780

寶瓶年代的5大特徵

1.人我不分。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反射。如果我們喜歡某個人的特質,代表我們也有那樣的特質,所以才能輕易地認出它來。相反地,當我們討厭某個人的某個性時,也代表自己內在也有這個陰影或個性。當我們愈用自己的ego(小我)來評斷別人時,就更會投射自己的個性給他人。在全面覺醒的寶瓶年代裡,我們唯有全然地活在人我合一的狀態,才能真的活出真理。

練習:用一整天的時間,好好地觀察他人所有的(好的、不好的)各個面相。

 

2.當事情臨頭時,就開始吧。壓力自然就會退去的。

一直以來我們用時間軸來區分,這是一個很大的迷思。因為事實上,沒有過去和未來,如有在這個當下。「時間」只是一個意識的流動而已。在意識擴展的寶瓶年代,更會迫使我們必須跟著改變、成長和靈性成長。不論您接不接受,改變是永恆存在的,違逆這個趨勢是無益的。事實上 ,在我們靈魂最深處,都知道要如何調整自己。如果只是擔心「萬一」某某事會發生的情境的話,只會讓自己更慌張。跟著這種想法起舞就像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一般。

練習:世事無常。變動是永恆不變的,何不讓自己擁抱這個無常的流動?現在是您改變的時刻。只要您邁出第一步 ,哪怕它是很小的一步,你會發現原先想像的壓力會往後退一步。就這一小步的,創造一個繼續走下去的動能 。

 

3.隨著宇宙一同振動,它就會為我們清除道徒的障礙。

所有宇宙的能量均是振動能量。我們不是在和諧的振動之中,就是在不和諧的環境裡。我們透過自己的想法 、語言、行動、情緒和感覺而振動。我們投射到宇宙的,最終也會回到自身。當您的生命好像四面楚歌,處處是障礙,而且好像壓力密不通風喘不過氣來似的時,就表示您沒有與宇宙和諧的能量共振。與宇宙能量共振的思是,與愛、寬容與仁慈的最高能量共振

練習:您今天處在宇宙流動性的創意之中嗎?還是您覺得很多事情屹立不搖呢?將您的想法轉換到與宇宙頻率同頻,將更高的頻率帶進來,再仔細看看自己的路徒是否有改變?

 

4.每一個阻擾必定有個出口。

可以確定的是,當您不斷成長和追求療癒時,挑戰還是會不斷的出現。沒有人享有例外的特權。若有一天沒有挑戰,就代表他已走入棺材。而每個挑戰,不論大或小,一定有個解決之道。不過,這個脫身之法很可能不是來自邏輯的或理性的大腦。它很可能是經由您的直覺而來。怎麼分辨來自直覺或大腦呢?直覺是中性的能量,沒有評斷,沒有「不應該」,也沒有恐懼。直覺是種創性的能量,它像您耳邊的低語

練習:當您面臨人生的挑戰時,稍停一下,記得,每面阻礙都有條出路。深長的呼吸數分鐘,等待答案的浮現。信任您的直覺,並相信您被導引到最好的途徑上。

 

5.以同理心(慈悲心)了悟世事。

在全面提升和覺醒的寶瓶年代,從雙魚年代的座右銘「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要轉換到寶瓶年代名言「我能為大家帶來什麼好處?」慈悲心來自心輪。若是我們選擇批評他人,我們就不了解這個時代,只有小我(ego)才會區分彼此,寶瓶年代會讓我們明白,我們是同一個族群。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是與同一個靈魂連結。我們來到地球的目地是服務與提升他人

練習:今天,不論您面對他人或挑戰,都保持您的心輪敞開,抗拒有分別心的想法。看進別人的眼中的光,那是我們共同有的光。

 

寶瓶時代的關係轉變

兩個人合起來,可以是成長、支持、健康的源頭,也可以是互相傷害的源頭──後者,他稱之為「致命的二分體」(lethal dyadS)。

一個封閉的關係──譬如自然界一個封閉的系統──會喪失能量。一個老師說,「以往那種傳統的關係是排外的。這種關係使我們比自己一個人還要孤立。這種關係現在唯一的差別只是,現在是兩個人的孤立──一座孤島。」

轉變的過程彰顯並且縮小我們種種關係的各層面,因而使我們接觸到新的可能性

轉變的關係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多過各部分的總合。轉變的關係是融合,是整體;好比解稀結構,向世界開放。這個世界不是隱藏起來的地方,而是一種讚頌,一種探索。我們若是關心種種關係的本質,而非形式,人與人互動的素質就變了。統一、圓滿、知覺、神入、接受、流動──所有這一切都使我們前所未有的「連結」的可能性開放。

青蛙變王子,野獸變美女,這裡面有一種奇異的公平。彼此開放,有勇氣互相表達溫暖的人越多,就越是一個支持與能量。這種情形,如果透過舊範型的鏡頭來看,一定令人困惑。

一個相信自己的人、鼓勵轉變的人,他的成長與我們的成長互動因而提升了我們彼此的成長,這樣的關係稱之為「適當的他人」。這樣的一種關愛的關係使我們「恰如其位」,我們無法獨自成長,「孤立是一條死巷……這個地球上,除非互相匯集,沒有一項東西能夠成長。」

一個政治家在他的寶瓶同謀問卷調查回卷中寫說:「轉變過程那種釋放愛的力量──有時候我體驗到以前從末體驗過的開放、充裕、深刻、純真。」另外還有一些回卷者說,強而有力的友誼非常重要,因為這樣的友誼引導他們通過新的領域。有一個回卷者是醫生。她說,很重要的是,「我這一生,每當我需要一個實質上很強大的人的時候,我就會遇到。他們每一個都帶著我走到一個階段,然後就是整合;然後下一個就出現了。這種遭遇常常伴有一種很深的熟識感以及『靈魂』涉入的感覺。」

對於我們的潛能而言,這種愛的,轉變的友誼是一種指南針。這種友誼有解放、充實、喚醒、充電的力量。你不必對這種具有轉變力量的友誼「做功」。它有一種奇異的強烈、寧靜和精神的連結。

它和我們生活中其他比較沒有收穫的連結不一樣,到最後就和氧一樣不可缺。這種關係也是指向另一種社會的指南針。這另一種社會的模式是「互相增益」。這種模式可以延伸遍及我們整個生活。但是,首先我們必須重新界定我們的用語。

 
ehjsjgrtjr

「問愛是什麼,」克里希那穆提說,「你會嚇得不敢知道答案……你必須拆掉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房子,你可能永遠再也回不了原來的寺廟。」他說,愛不是恐懼,愛不是依賴、嫉妒、佔有、支配、責任、義務、自憐,或者傳統加諸在愛上面的任何東西。「如果你能夠去除這一切,彷如雨水洗去樹葉上多日的灰塵,而非硬生生的剝除,你就會看見這朵人類渴望多時的花朵。」

轉變的關係如果用「不是什麼」來講可能比較好講。我們的文化對於愛的種種可能性,概念實在有限;所以我們沒有適當的字彙來描述「愛」那種完整的體驗。這種體驗是為我們的感情、知、感覺定向的體驗。要想擁有一種轉變的關係,你必須開放,而且能夠受傷害。奧修說,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邊緣互相碰觸。「要碰觸到他人的核心,你自己必須革命。你想在核心碰觸一個人,你必須讓他先碰觸到你的核心。」

轉變的關係特質在於「信任」。兩邊都不必防備什麼。兩邊都知道誰都不佔便宜,也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痛苦。兩邊都可以冒險、探索,不須要假裝、做表面。任一邊的每一個層面都是受歡迎的,而非只有「認可」的行為才受歡迎。「愛比浪漫重要,」一個雜誌編輯說,「接受比同意重要。」

兩邊將超越競爭的制約,開始合作。他們雖然是兩個人,可是卻超過兩個人。他們彼此挑戰。他們在對方的驚奇上感到快樂。

這種轉變的關係是兩個人朝向意義同行的旅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顛峰,無可妥協。我們忠誠的對象是能力、工作,而非人。「真正的愛,應該建立在彼此承認兩個人的自由之上。這樣兩個人才能體驗自己既是自己又是對方。兩個人都不必放棄超越,都不必削足適履。兩人相合將彰顯他們在這個世界的價值與目標。」

由於轉變的關係其中的變化是不斷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每一個伴侶都警覺對方的存在。他們的關係永遠是新的,永遠是一個實驗,永遠自由的可能怎樣就怎樣。這種關係以一種平安為基礎,這種平安之所由自,就是因為放棄了絕對的肯定。

這種轉變關係是自己界定自己;絕不因為社會說它應該怎樣而去「證實」社會所說的話。它只是努力符合其中參與者的需要。這其中或許有指導原則,甚至也可以有彈性的協定,可是就是沒有規定。

愛是一種脈絡,不是行為。愛不是商品,所以不能「輸」、「贏」、「賺」、「偷」、「失去」。這一層關係不會因為其中一方去關心別人而貶損。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多重轉變關係,毫無困難。

 
aquariusblueandgreen

轉變的家庭

《安娜.卡列尼那》這部小說一開始就說,「每個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每個不幸的家庭都有它的不幸。」

我們是頓然的覺醒要建立一個有各種幸福的社會。傳統的社會一崩潰,就有幾百萬人必須離開以往的支助系統。

一九七八年卡內基兒童會議估計,七○年代出生的兒童,每十個裏面就有四個會在單親家庭中長大。接受羅波組織調查的婦女,每五個裏面有三個寧可離婚,而不願繼續不滿意的婚姻。

另一項都市調查顯示,城市裏的成年人有百分之四十與家人完全不聯繫。所有的家庭裏面只有四分之一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形象。

公共電台廣播說:「現在是十點了,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哪裏嗎?」不過,有一個問題更好,現在已經是二十世紀了……在種種實驗、社會結構改變、關係破裂、建立、要求自由、安全等等當中,我們知道自己的歸屬在哪裏嗎?

家庭,以溫暖的激勵,十分有效的養育孩子。由於太有成效,那養育的結果我們遂謂之為「天生自然」。然而,如果家庭無法養育孩子,如果感情的聯繫薄弱,小孩子就怯於努力。嬰兒的研究顯示,智力的正常發展需要與人互動。沒有愛,沒有這個世界的灌輸與反應,我們無法從這個世界尋出意義。餵孩子但不和他玩,使他安全卻不和他講話,結果就是孩子生長遲緩。

信任、愛、幽默的氣氛可以培養出孩子不同的能力。關鍵之一在於誠懇:父母是人,不是角色。詩人里奇回想有一年夏季她和三個兒子在佛蒙特隨興生活的情形。有一天晚上看完電影開車回家,她覺得自己意氣高昂。她說,「我們一起打破了「時間到了,上床睡覺」的規矩-晚間作息的規矩。我自己認為我會在城市生活中遵守這些規定,或者因而變成「壞媽媽」。但是,現在不了。現在我們是同謀者,逾越了母親的制度。我覺得我在主宰自己的生活。」她不要她的孩子在這個世界的行為是為她而行為。「我要為自己而行為,而活,也要他們為各自的自我活出自己而愛他們。」

父母常常是一副制定規矩、制度、行為的樣子,因為他們相信權威,卻不相信經驗和直覺。此所以制度的偽善與力量才一代傳一代。孩子──尤是是少年人──因為認為父母不會接受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的心也離開了父母。

轉變的家庭和轉變的成人關係一樣,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裏面有很多朋友、資源、給予、善意。轉變的家庭對於不斷改變的世界保持彈性、適應性。它不但給家人團體的一體感,也給他們自由和自主。

教育制度會抽取小孩子受教育的精神代價。可是,在這之前,家庭早就制定了規定和期望。家庭教給孩子的,不是親切的、合作的態度,就是競爭、偏執狂的態度。有的家庭獎賞孩子的創意,有的卻是懲罰。家庭是顯露自我、親密的地方,也是偽善、壓抑感情的地方。一個家庭或許是嚴苛,或許有彈性;態度上或許包容,或許排斥;但正是由此而塑造了我們日後的種種關係。

孩子在一個無條件關愛,有適度挑戰性的家庭氣氛中會培養出自尊心。不安使許多家庭無法進入可能改變他們的關係當中。這樣的家庭是封閉的系統。恐懼的家庭會用男女、老少、感情與理智、強與弱、我與他等等二分法來看世界。

從感情侏儒症可以看出親子關係的影響。有這種病的孩子可能六歲大但身高卻只有二歲大。很典型的,只要把這個孩子放到一個養護良好的家庭中,他就開始正常成長。可是,一旦回到有敵意的家庭,他便又不再成長了。這種情形真是可悲。感情侏儒症是不常見,可是,當一個家庭不把孩子當個體看待時,孩子便會受到「嚇阻」,而成長遲緩。

aquarius_by_caochinhan-d7u8rrz

由於父母的愛有條件,才會造成孩子感情與意識思想的分裂。很多大人,小時候常遭到父母的「出賣」。他們若想做自己,就不會有報償;不管多努力,父母老是要他們「做好一點」;他們覺得自己很難相信父母是愛他們的。

這樣一來,等到他們自己變成父母之後,由於覺得自己很難無條件的接受孩子,所以對孩子就會有很多要求。這種事情就是有這種連鎖影響。我們除非發現自己那些制約出來的恐懼,否則很難諒解別人的缺點和弱點。

我們一旦碰觸到自己內在的健康中樞,我們就會知道別人也有這種健康中樞──不論他們外在的行為如何皆然。意識(自覺)使我們能夠關心他們。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小時候遭到否定的自尊要能恢復,轉變的過程是第二度的機會。他們一旦碰觸到自己的健康中樞──真正健康的我──就會發現自己的整體。

 

地球家庭

關係與家庭的大範型超越向來的所有「團體」的定義。發現我們自己與所有其他人的關聯使我們結合成一個家庭。我們是一個地球家庭,不是各色民族的國家在互相指責和輸出答案,而是大家努力在解決問題。確實,看清楚這一點,將是我們的展望最終的轉變。

如果任何一個受到錯誤對待的孩子我們都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我們的問題就改變了。如果我們明白我們的文化、社會制約、階級不是四海皆準的尺度,而是傳統的人為之物,我們的親屬關係就會擴展。我們在自己的文化當中將不再「民族中心」。

一個流暢的社會必須以新的方式來創造它的家庭。這種新家庭要從種種人脈、社群、實驗性的,有意圖的團體、友誼之中產生。一九七九年,美國家政協會將「家庭」重新界定為「兩個以上的人共享資源,共同承擔決定事情的責任,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與目標。並且長久的托付於對方。家庭是人「回去」的一種氣氛。這種共享和托付的人脈超越血統、法律的拘束、收養關係、或婚姻,用來描述家庭單位最為正確。」

愛因斯坦說,人類有一種光學幻覺。人類總以為自己和他人有所分別,而不知道自己其實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便將感情拘禁在身邊的少數人身上。「我們的任務就是將自己從這種囚禁中解放出來,擴大自己的圈子,擁抱一切生命……沒有人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這種努力的本身就是解放的一部分。」

沒有了人的情愛,我們會生病、驚嚇、敵視他人。「無愛」是線路的中斷,秩序的失落。以寶瓶同謀為典型的人脈,全世界都在追求,為的就是要增強那日漸稀薄的力量;要互相結合,要點燃更寬廣的意識。

摘錄自《寶瓶同謀》

 

在占星學看來,人類正從雙魚進入寶瓶時代(The Age of Aquarius),人類的心智在寶瓶時代將得到真正的解放。人心開始朝多元化開放,對於別國的文化、原住民的文化也開始有學習的熱情,尤其重要的是個人內心的成長和靈性的擢升。人們開始能活在當下,真的去參與生活,而不只做過客就滿足了。此外人們也逐漸覺醒到對生態環境的短視所造成的後果。

《寶瓶同謀》就是對這種集體意識變革的全盤勾勒。作者瑪麗琳.弗格森(Marilyn Feguson)被譽為意識研究領域的大祭司。在1990年的某篇雜誌訪問稿中,記者曾經問瑪麗琳為什麼要替此書取名為《寶瓶同謀》?她表示採用“寶瓶同謀”是要形容她所親眼目睹的現象——從1976年開始,她觀察到很多人的價值觀都在產生劇變。這個現像是積極的、正面的。她發現許多人共同在謀劃一個更人道的社會,建立一個更和諧的世界。

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充滿了詭譎。又實際又超越。重視啟蒙、權力、依賴,也重視神秘、謙卑、個人主義。既是政治而又非政治。現代歷史裡面,醫學、教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乃至於政府,都感染了這種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出來的特性是,凡是運作流暢的組織,都不再製造階層結構,也反對教條。對於變革,我們只能助一臂之力,不能抑制——此乃這種精神運作的原則。

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