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壓力指數量表

壓力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都影響著您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甚至工作品質。工作壓力太高或太低都會讓人效率降低,長期處於高壓下則讓人自律神經失調,身體機能受損。


現在就花五分鐘關照自己,測試最近的壓力指數跟壓力源,是否在理想範圍內吧!

本測驗之題目內容與測驗結果由諮商心理師廖偉玲校閱編製

 


整體滿意度 : 54%

壓力來源分析

整體壓力  :  34% 主要壓力來源  : 關係


自我實現 : 59% 工作 : 59% 人際 : 39% 家庭 : 39% 健康 : 49% 金錢 : 49%


 

我的壓力指數超過30%的人。


我的壓力目前在掌控範圍內,身心平衡也不錯,您對目前的生活還算滿意。只是能力還沒有完全發揮,還有餘裕可以實現新的挑戰跟想要的夢想。


 

建議處方

改善關係的練習:覺察父母的影響 / 廖偉玲 心理師 檢測你的親密關係與依附型態

係花園-誠實的面對自己,用心傾聽對方 / 廖偉玲 心理師

用正念面對壓力- 歐美醫療界最受歡迎的減壓之道 / 廖偉玲 心理師

 

每段關係裡,都有六個人:你 我 以及我們的 父母! 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小時候的我們因為父母親友、周遭的環境或經歷影響,會無意識的幫自己寫下一套獨特的人生劇本。


然後就照著劇本日復一日地扮演著劇中的角色,


可能是「人見人愛的乖寶寶」、可能是「所遇非人的傻女人」、「總在成功前一刻被絆倒的倒楣鬼」,或是「交不到朋友的邊緣人」。


如果我們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受限在某些不良腳本中,就很難去過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五種驅力:要完美、要討好別人、要努力、要堅強、快一點


十三種禁止令:不可以做任何事、不可以做自己、不可以孩子氣、不可以長大、不可以有情感、不可以思考、不可以靠近、不可以成功、不可以有慾望、不可以健康、不可以重要、不可以有歸屬感、不可以存在



現在就可用的練習:


  • (一)利用聚焦法傾聽身體的聲音(p206) 整理思緒,把問題寫下來,想像自己在離問題很遠的地方把意識集中在身體的中心,留意身體和心的變化,哪裡有不舒服的感覺找出適合描述不舒服的身體語彙接納浮現的情感,不要去自我批判跟懷疑

  • (二)無條件的正面安撫自己(p226): 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不管身高、學歷、….,我就是喜歡我自己

  • (三)腳本訪談問題 《TA的諮商歷程與技術》裡的腳本訪談問題,練習做做看,能幫助您對自己的腳本多一些了解。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治療師蒼鷺。蒼鷺運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協助蛤蟆先生面對內在「叛逆的小孩」和「成人」,學會分析自己的感覺,發展情緒智商。到了書末,他恢復了以前的開朗,展開全新的旅程。 蛤蟆先生的希望:TA諮商童話版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


控制,不是愛,而是父母排除自身焦慮的表現。 他們不是不愛我,只是更受困在自己的恐懼之中。

我不能換掉父母,也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不讓他們繼續操控我的未來。父母已無法改變,我只能改變自己:告別糾葛、設下界線,盡可能和平共處。


有很多情緒地雷是源自家庭裡不健康的控制,如果你的父母以不健康的方式控制你,他們可能已經在無意間為你的心理健康埋下了地雷。


結果可能是導致你戰戰兢兢地過日子,心裡假定在人生之路上暗藏的是憂患,而非寶藏。


你可能等了又等、等了又等,等著獲准去愛,獲准得到成功,獲准感到滿足,但你不確定要如何獲得准許。你可能很難允許自己得到這些許可。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控制型家庭」。 受控的孩子,成年後,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往往背負比一般人更沉重的罪惡感及無力感。


不健康的控制要付出長遠的代價。這樣的成長背景可能導致你有憂鬱、焦慮、自我形象不佳、成癮、自我毀滅行為,以及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缺乏自我保護感則可能導致你活得不自由、找不到意義,以及最嚴重的—不愛自己


在控制之下長大,意味著承襲了不健康的習慣與信念,使得人際關係、抉擇能力、心靈和情感的發展變得複雜。如同一位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緊張的三十七歲教師所言:「就身而為人來說,我覺得自己缺了好大一塊。」


過度的控制會以許多形式展現,最明顯的是威權主義。但不健康的控制也會發生在各式各樣的家庭裡,甚至是一點也不嚴格的家庭當中。其共同點在於:控制型家庭講求的是討好、保護和伺候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


過度的控制也極有可能存在於「模範」家庭裡。當真實情況並不完美,家庭成員卻執著於一切都很美滿的假象,這時就會衍生出過多的控制。當父母要求太多的阿諛奉承或堅持是非對錯的鐵則,也會衍生出過量的控制。情緒不穩的父母則會利用陰晴不定的情緒來左右子女。父母在情緒上令其他家庭成員感到窒息。


面對控制狂父母,我們可能會掙扎著要靠近一點,或是拉開更大的距離。我們甚至能夠明白父母控制我們的動機,但卻因為自己還是很受傷、很失望或很憤怒,因而不知該如何與他們和解。


控制和信任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兩件事,這兩件事卻又難分難解地綁在一起。我們已受控制到不信任這世界的地步。當我們信任這個世界,我們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放下我們對控制的需要。

 

一般而言,控制狂父母做不到信任。在控制型家庭裡,父母的過度控制幾乎都是數世代以來固有的循環,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存在。事實上,多數的控制狂父母小時候就曾遭到錯待,或有親人死亡、重大危機、暴力虐待等創傷。


如果他們的創傷不曾得到幫助,他們便可能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沒辦法信任這個世界,並且拚命地想要控制人生,而不願意冒再次受到傷害的風險。


我很為這些控制狂父母內心深處的創傷難過。然而,忽略或隱藏內心創傷的父母,可能終其一生都在逃避過去的陰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孩子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你不像你的父母。你有選擇。你可以平復你的創傷,而不是忽視或躲避創傷。你可以跳出控制的循環,而不是把這種循環延續下去。

 

身為成年人,除了順從、反抗、分散注意力、自我隔離或爭強好勝之外,你還有更多的選擇。「旁觀」就是很可貴的第一步。


情感上的脫離,從跳開來旁觀開始。這意味著觀察你的父母、他們對你的影響,以及你對他們的回應。儘管許多控制型家庭都有非得做點什麼不可的傾向,但在一段糾結的關係中,一開始要做的常常最好是單純觀察而已。(延伸閱讀:「不行動」的力量


把自己當成一個資料蒐集者(有點類似家庭考古學家的角色),和父母接觸就會變得可以忍受,甚至能成為一個成長的機會


觀察父母是如何控制人,又是什麼引發了他們的控制行為。觀察你在他們身邊的感受,以及在他們面前時,你的行為是否有所改變。在許多方面,你可能會注意到控制狂父母是多麼像小孩子—他們採取的是小孩子的應對策略,他們用小孩子的眼光看事情,他們的情緒是小孩子的情緒,他們鬧的是小孩子脾氣,他們對於控制的意圖是小孩子的意圖。


與執行決策計畫不同,旁觀意味著展開一個研究計畫。執行決策計畫時,你必須知道所有的答案才能行動。研究計畫則是一段過渡時期,在這段期間,你不需要有立即的答案。發生的每一件事都為你提供資料,幫助你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渴望。慢慢來,不用急。事實上,當你不覺得有壓力,才能達到最好的觀察效果


控制並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你越能意識到父母是如何控制你,並認清在你早年的人生中,他們的控制產生了什麼副作用,等到你有可能對孩子、配偶和你自己施加同樣的控制時,你就比較能做出明智的決定。

  • 儘管成長過程處處受限,你還是可以找回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重拾童年時被澆熄的熱情與夢想。

  • 儘管小時候你想說的話都不能說,你還是可以響亮地對這世界發出你的聲音。

  • 儘管在不健康的家庭束縛下長大,你還是可以與身邊的人發展出較為健康的關係。

  • 儘管你自己的童年很痛苦,你還是可以大大減低你的孩子承受相同折磨的機會。

  • 儘管你在過去與父母的關係不佳,到了他們晚年時,你還是可以和他們建立較為踏實而圓滿的關係。在他們離世之後,你也可以與他們留下的回憶和諧共處

 




這些孩子的遭遇和生命發展令人心疼,但這不是一本關於控訴和揭露的書,也不是讓罪犯拿到「因為受虐」的藉口。


而是帶領你我從精神醫學和神經科學串起生命的線索,進而為在成長過程中受創的孩子們找尋再次站立的重生機會


甚至幫助那些覺得自己有點「不太一樣」的你,了解自己、改變自己,也為了做為你教養出幸福、健康的孩子的基礎!


大腦是一個會做記錄的器官,可以儲存我們的個人故事。人生經驗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模板記憶,引導我們的行為,有時是可以察覺得到的,更多時候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進而塑造了我們。


因此,若要解決與大腦相關的臨床問題,精確記錄病患的經驗是關鍵因素。由於腦部有大部分都在幼年時期發展,因此接受的教養對大腦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因此如果要了解一個孩子的「大腦」史,就得先認識養育者的童年與早期經驗。


是什麼讓父母願意犧牲睡眠、性愛、交際、個人的時間及幾乎所有娛樂,來照顧一個哭鬧不停、總是失控又貪得無厭的小傢伙?


答案是,在許多方面,照顧小孩能夠帶給父母難以形容的快樂。我們與孩子——尤其是嬰兒——互動會得到大腦的回饋,像是他們的氣味、冷靜時發出咿咿啊啊的聲音、細嫩的皮膚,還有可愛討喜的臉蛋。我們所說的「可愛」,其實是演化的適應作用,讓嬰兒能夠從父母的照顧得到滿足,而父母也會樂在其中,不求回報。


因此,我們在成長時期的一般過程中,會得到照顧、理解與關愛。當我們覺得冷、餓、渴、害怕或難過時,只要放聲大哭,讓我們感到安心的人就會滿足我們的需求與舒緩我們的疼痛。

 

有了這些關愛,我們正在發育的大腦裡,兩種主要的神經網絡會同時受到刺激。


一種是與人際互動有關聯的複雜感知,使我們察覺照顧者的表情、微笑、聲音、撫摸與氣味;另一種是調解「愉快」的神經網絡。有許多方式都能啟動這個「回饋系統」,其中之一是解除痛苦。


口渴的時候有水喝、餓的時候有食物吃、焦慮的時候有人安撫,這些全都會帶來愉悅與舒適的感覺。如之前討論過的,如果這兩種模式的神經活動同時發生,而且重複的次數夠多,兩者之間就會產生連結。


在有回應的教養情況下,愉快的感覺與人際互動緊密相連。這種連結是重要的神經生物「黏著劑」,可以聯繫與創造健康的人際關係。這麼一來,最強大的回饋就是我們得到摯愛的關心、認同與情感


同樣地,最深刻的痛苦也會是我們的摯愛不再給予關心、認同與情感,最明顯的例子,當然就是我們深愛的人離開人世。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的知識、再卓越的運動能力或再專業的成就,如果沒人可以分享,還是會感到空虛。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小時候出生在充滿關愛的家庭,就會有熟悉、關懷備至的照顧者(爸爸或媽媽)總是在你身邊、滿足你的需求。每次你因為肚子餓、覺得冷或害怕而哭鬧時,爸爸、媽媽會來安撫你。


隨著大腦的發育,你會從慈愛的照顧者身上學習並建立人際關係的模板,這時,依附性即為人際關係的記憶模板。這個模板會塑造你對人際關係的主要「世界觀」。無論你經歷溫暖、富同理心的教養,還是受到不一致、經常中斷、虐待性或疏忽的「照顧」,都會對這個模板造成深刻的影響。


如同先前所述,大腦會以使用依賴性的方式發展。有在運作的神經系統會變得愈來愈活躍,沒有使用的神經系統則變得愈來愈遲鈍。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腦部有許多系統都需要受到刺激才會發育。


此外,這種使用依賴的發展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出現,這些系統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時期」,某些系統可能就永遠無法達到最大的潛力;在一些情況下,這會造成與忽視有關的缺陷。


例如,假使小貓在出生的頭幾週裡有隻眼睛一直閉著,那麼這隻眼睛即使完全正常,之後也會失明。因為大腦的視覺迴路需要正常的視覺經驗才能運作;如果缺乏視覺的刺激,眼睛的神經元便會無法形成重要的連結,並且失去感覺視線與深度的機會。


同理,假如孩子在小時候沒有學習語言,可能就永遠都不會正常地說話或與人溝通。如果一個小孩在青春期之前沒有發展流利的第二種語言,之後學習任何語言,幾乎都會帶有原本的口音。


40年代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沒有受到大人呵護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超過三分之一不到兩歲就死亡——死亡率異常地高。經歷情感剝奪而存活下來的孩子,例如近年的東歐孤兒(將在後面的章節敘述),通常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像是貯藏食物,以及與陌生人過度親密、卻難以與應該親近的人維持良好的關係

 

嬰兒在出生時就已具備壓力反應的核心元素,而且就位於發展中的大腦接近底部、最原始的部位。當嬰兒的大腦接收到身體以外或來自外部感官的異常訊號時,就會將這些訊號視為壓力。


如果寶寶需要熱量,就會產生「飢餓」的壓力;如果他缺乏水分,就會產生「口渴」的壓力;如果他感受到外部的威脅,就會有「焦慮」的壓力。而當壓力解除時,寶寶便會感到愉悅。


這是因為人體的壓力反應神經生物的系統與大腦的「愉悅/回饋」、以及其他掌管疼痛、不適與焦慮的部位互相連結。能夠減輕壓力與促進生存的經驗,會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增加風險的經驗通常會造成壓迫感。


大腦裡調解關係與愉悅的神經系統皆與壓力反應系統相連,因此與親愛的人互動,會是我們緩解壓力的主要機制


起初,寶寶必須依賴周遭的人紓解沒有吃東西的飢餓感以及獨處的焦慮和恐懼感。他們從照顧者的身上,學習回應這些感覺與需求。如果他們餓的時候有父母餵食,害怕的時候得到安撫,情感與肢體上的需求也獲得滿足,最終便會建立起自我調適的能力,以順利面對往後人生的高低起伏。

 

“如果某人希望身體健康,則必須首先問自己是否準備消除疾病原因。只有那樣,才能幫助他。”〜希波克拉底


心靈連接

您的思想與身體之間的聯繫非常強大,儘管無法從視覺上看到,但思想對身體的影響卻深遠。我們可以擁有整體上積極的心理態度,直接應對我們的內部挑戰,進而創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我們可以處於消極狀態,具有自我毀滅的思想,不處理我們的內部問題,甚至可能以肯定和積極的態度掩蓋這些問題。


找不到路線,反過來我們可以創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是這樣?


我們的情感和經驗本質上是能量,它們可以存儲在我們身體的細胞記憶中。您是否曾經經歷過某些會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留下情感痕跡或痛苦的事情?幾乎好像仍然可以感覺到發生在您身上的事情嗎?可能是因為在您身體的那個區域中,您仍然保留了該區域中剩餘的經驗所釋放的能量。

 

56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辨識和理解小我依戀

小 我的傾向和依戀方法,它們是所有人類痛苦的根源。 所有真理都是相對的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所有真理都與其產生並適用的理解程度有關。例如,對於一個相信自己只是一個身體的小我來說,為了生存而復仇和與他人競爭是絕對真實的,並且是該 意識層次的指導原則 。...

鏡像時間-03:33

03:33含義 如果守護天使 Lauviah 與三重鏡小時 03:33 或數字 333 有聯繫,那麼他就是預感和往復的象徵。他有要發送給您的消息。這個天使利用這個時間告訴你,他會讓你的友好和浪漫的感情得到回報。他想讓您放心,通過他寶貴的支持,您將不再面臨人際關係問題。...

Commenti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