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無心的話 : 媽媽幫女兒照顧外孫.之後自己帶會很難帶(因為他們會太寵外孫)
種下了一顆潛在衝突的種子..造成母女和女婿的關係不再和諧
為此身為外婆的我尋求育兒知識和智慧,並放下執念保持客觀~
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曾與祖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他的情緒發展會比較健康,安全感比較充足,對老人的態度也會比較正向!(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
許多人早年與老人相處的經驗,多半來自於自己的祖父母。祖孫之間的感情是一種純淨、簡單,卻很濃郁的愛。這種祖孫之愛比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要自在且有趣。
很多祖父母認為疼愛孫子女不僅是他們最大的榮耀及快樂,同時他們也不用操心教養上的責任及負擔教育的花費。祖父母透過對孫子女的疼愛,得到照顧及愛人的成就感。有的祖父母在年輕時,撫育自己孩子的過程充滿緊張及忙碌,等到照顧孫子女的時候,比較放鬆舒緩,才享受到撫育小孩的樂趣。(基因決定我愛你│為什麼外婆最疼孫?科學家:DNA注定的!)
與祖父母感情好,情緒較健康
對孫輩而言,祖孫之間的依附關係可以是很強烈的情感,且有很深遠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成長的過程中,曾與祖父母建立深厚情感的人,他的情緒發展比較健康,安全感也較充足,同時這些人對老人的態度也較正向。還有研究報告指出,很多青少年及青年覺得他們自己在早年與祖父母所建立的感情,對日後成長有深厚且正面的影響。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祖父母因為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對生活的態度較豁達,跟父母比起來,祖父母較能欣賞孫子女的長處,不會過度在意他們的缺點或不好的行為。祖父母寬容的愛,提供孫子女足夠的支持與包容,給予了正向成長的空間,並能幫助他們建立自尊心。
改變孩子對老人的印象,彼此更快樂
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幼兒在2~3歲時,就可能開始對年齡產生歧視。個人從小與人接觸的經驗,會影響到日後生活的信念。孩子對老人常見的成見,包括健忘、耳不聰目不明、心不在焉和頭腦不清楚等。這些偏見一旦在年幼時形成,日後長大,甚至開始邁入老年時,他自己會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並在內心產生很大的衝擊。
美國有些社區,希望能有效的打破不同世代間的藩籬,於是提供了不同的活動,例如:社區菜園的種菜活動、隔代共讀,甚至簡單的一起散步等,讓老人及兒童(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有機會共同參與。 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相處經驗,對老人和兒童都有不同的正面影響,不只兩代的人都覺得比較快樂,而且兒童的課業表現也比較好。此外,兒童對老人的印象若比較正面,覺得老人也可以很酷,擁有很多生活上的智慧,這些認知將讓兒童更懂得如何去體恤和關懷周遭的老人。
當孩子哭鬧、表現不乖、沒有滿足家長期待時,我們應該「哄騙、誘哄,以迅速誆住孩子」或是「嚴厲地呵斥甚至打罵,以迅速鎮住孩子」,還是應該「蹲下來,抱抱孩子,耐心地給他解釋」。
比如在商場里撒潑打滾的孩子,和一旁大打出手的父母;
比如誘哄孩子,許給孩子一張空頭支票,制止孩子不乖現狀。
這種做法一開始見效確實顯著,甚至在公共場合,熊媽也支持用這樣的做法應急,快速帶孩子「逃離戰場」,以免孩子撒潑打滾影響到別人。
但是,問題在於,這種方法用多了以後,家長們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這是唯一的正確做法。
孩子情緒受挫,不滿哭鬧,哄唄;孩子不願意做某事,抗拒不配合,罵唄。
長此以往,缺乏正確的溝通和疏導,孩子會認為用哭鬧可以要挾家長,或者對父母的隨口敷衍不再抱有信任,更嚴重的,面對支持用武力鎮壓孩子的家長,孩子還可能會產生怨懟心理,更難以管教。
家長從小植入他的錯誤「歸外因」,被誘哄長大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沒錯,養成自私唯我的性格。
家長從小暴力鎮壓孩子,對孩子的情緒通通粗暴對待,長大以後內心敏感,養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歸其原因,孩子情緒外露只是表象,耐心的和孩子溝通,真誠的理解孩子感受,堅決的堅守原則,不向不合理要求妥協的溝通方式。
看似麻煩,其實才更能抓住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關鍵點,也更容易深入孩子內心,真正了解孩子。
而誆住/鎮住孩子,終歸只是一種快速讓孩子停止情緒表達的手段。
不同年齡、不同生長環境下的兩代人(算上孩子就三代了),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摩擦。但其實,在愛孩子這一點上,兩代人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請珍惜家中幫你帶孩子的爸爸媽媽,理解和尊重,才是表達愛的最佳方式。
在本研修中,你將會學到:
孩子最需要從父母身上得到什麼。
孩子為何生氣?如何避免情況惡化。
教養出快樂、健康、聰明、有自信孩子的精確工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