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集體盲目的困境

已更新:2023年12月31日

是誰讓我們墜入痛苦深淵 ?


我們活在狹窄的視野只集中在自己的求生存,從來都沒有懷疑過我們的系統,或所有一切到底是怎樣運作的,一切是怎樣產生的, 或我們集合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如果制度系統好的話,能夠創造一個遠遠比現時更幸福的世界,然而我們狹窄的視野阻礙我們令我們盲目了,就如我們不肯平等地對待其他人,平等地重要,平等地有權活出有尊嚴的人生


「難道瞎子能給瞎子領路嗎?兩個人豈不都會掉進坑裡嗎?」


在心理疾病高度汙名化的時代,無論是職場、校園霸凌,或是工作身心創傷,我們幾乎都忘了致病的成分除了自己的大腦,還有社會。特別是社會貧富不均加大,有錢人不工作就可以累積財富,而我們卻發現自己越工作越窮,最後身心俱疲。


無論是使用藥物或其他介入,如果目的都是藉由改變個人的身心狀態或行為模式來適應社會的要求,最終還是無助於提升集體的精神福祉


因此,雖然問題的根源最終還是在於資本主義內建的競爭、剝削及其所導致的異化經驗,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如何普遍性地失去對自己勞動力的有意識控制,這種異化經驗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的後果。


當代加劇的心理健康危機,歸因於我們生活所在的政治經濟體系──也就是以資本累積而非人類需求為動力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帶來無力感,也剝奪作為人類的「創造力」。

 

憂鬱症已成為全世界人口中導致身心失能的最主要因素。


  • 2017年,台大醫院精神科也發表全國第一個兒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高達28.7%的孩子患有任一種精神疾病,3%的孩子有自殺意念,0.3%有自殺行為。

  • 這樣的心理健康危機顯然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差不多同一時間,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報告指出:憂鬱症已成為全世界人口中導致身心失能的最主要因素,自殺更在15至29歲年輕世代死因中高居第二位。

如果我們否認精神疾病的存在,甚至反對精神醫療本身,在當前新自由主義治理的趨勢與脈絡下,可能導致國家以撙節為名,削減心理健康服務,直接造成更多受苦的人無從獲取治療資源,並將照顧責任更加諸在各自家庭之上(這有違社會主義的理念)。


如何定義資本,當中不只有剝削(發生在許多前資本主義社會中),還有自我擴張的必要驅力。生產和交換的動機會增加資本公司手中的價值……因此,資本主義不只是一個商品生產體系,也是一個積累競爭的體系。


這限制了工人和資本家的行動……資本家無法不選擇剝削他們的工人,至少不能比其他資本家剝削更少——除非他們想破產。無論人的感受如何,他們都受制於這個不顧後果的追求方式與資本體系

 
  • 資本主義(英語:Capitalism)是一種生產方式私有制及其尋求利潤之行為構成的經濟體系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徵有資本積累、經濟競爭價格體系財產權利市場交易僱傭勞動等等。 有著不同程度政府干預的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處於支配性地位並在全世界擴張,經濟成長乃資本主義一大特徵。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藉由對利潤的追求來達成自我利益是資本主義的必要特色。利潤是藉由販賣產品的所得高過其生產成本而獲得的。 政府失靈,認為政治上的經濟干預和特殊利益才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主因。奧地利經濟學派則更進一步,主張低效率的壟斷只有在政府主導之下才會形成,並且主張市場的低效率只有透過尋求利潤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消除,而政府並不能做出正面影響

  • 消費主義(英語:Consumerism)指相信持續及增加消費活動有助於經濟的意識形態。創造出在生活態度上對商品的可欲及需求(多消費是好事)讓資本主義可以提高利潤及提高消費。消費主義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引擎,使現代人有購買與獲得商品的社會及經濟上的信念及集體意識。 所謂消費主義(consumerism),簡單地說就是把消費作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並把消費更多的物質資料和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和幸福的符號。在實際生活中無所顧忌和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費行為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持有“生存即消費”的人生哲學和生存方式。 消費主義不僅是一種消費觀念,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它與一般的消費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不是簡單地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費,而是為了永遠無法滿足的貪婪和欲望而無節制地佔有。


伴隨全球化而來的是許多跨國公司的出現,而資本在各國間的快速流動,加上人口、文化、產品等的自由交流,也對傳統的國家控制權力產生挑戰。


投資人往往為了尋求更低成本的工資,將生產過程中的勞力密集階段外包到工資便宜的國家,這些發展都讓一些人認為國家主權因為全球化而受到「侵蝕」。在今天,許多人以此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世界體制的地步。


不過,經濟的成長並沒有被普遍認為是正面的,這種成長的負面影響被經濟學家稱為「成本的外部化」(參見外部性),除了別的以外,這些影響包括污染、對於傳統生活形態和文化的摧毀、疾病的散佈、為了資源或市場接觸而引發戰爭


主張私人的競爭和缺乏管制的自由市場會導致效率低落和浪費、不穩定、或環境破壞。早期的社會主義者便主張資本主義使得之前重視重複使用和節儉的舊式生活方式被資本主義下大量生產、用完即丟的消費者經濟取代,於是形成浪費。


資本累積的過程會導致不理性的結果以及對於資源的分配錯誤,因為主導市場經濟行為的是個體對於私利的尋求,而非針對公共利益考量所出發的
宗教論點

許多宗教對於資本主義的某些成分都抱持反對態度,傳統上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認為借錢時向他人索取利息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許多宗教例如天主教徒批評資本主義裡追求物質主義的特質,並且批評資本主義無法照顧到所有人的福利,

  • 例如在2013年,教宗方濟各批評資本主義是一種完全以產品消費來定義人類地位的「暴政」,並且宣稱世界的金融體制和「對於金錢的崇拜」讓人底層民的生活困苦

 

“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餘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吸吮勞動才有生命,吸吮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資本邏輯還是一種顛倒人、物關系的“顛倒邏輯”。資本邏輯的顛倒性集中表現為資本的異化,就是作為人類勞動之對象化的資本成為主體,成為統治人的抽象力量,而人則降格為資本的附屬物,成為資本的木偶。

實質上,消費主義就是資本為了實現這一“商品的驚險的跳躍”而由資本制造出來的意識形態,其功能就是為順利完成商品的售賣而挖掘和製造出人們的消費欲望,從而擴展資本的消費市場。


因此,在現代消費社會,無論是符號化消費,還是奢侈型、攀比性消費等,都不過是資本邏輯在消費領域的體現。


正是在資本邏輯的精心布局和巧妙謀劃下,消費主義塗脂抹粉、顛倒黑白,把消費官能提高為做人的本質和真理,從而不斷地激發起人們的病態欲望,把現代人形塑為消費動物,並誘入消費主義的牢籠中,讓其心甘情願地成為消費主義的囚徒。

 

  • 不論是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就實行的結果來看,其實這個世界本質上只存在一種主義,就是極權主義,只是被賦予了各式各樣的名稱與樣貌,和政府管束人民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4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