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拆解來看為「正+念」。
念,意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思考、感受、情緒等心理的內容與變化。 正,則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我正在閱讀華人正念減壓中心的網頁。 正,亦表示不偏不倚,而非正向或正確的意思。
因此,把正念理解為正向思考其實是美麗的誤解。 在正念的實踐中,不論正向或負向,都是被觀察、認識與接納的對象。 兩個字合起來,正念,簡言之就是: 維持思維、念頭、想法、情緒、心境等,時時刻刻都能處於當下不偏不倚狀態,亦即落實活在當下的能力。
正念的狀態可以如此描述: 當念頭/感覺升起時,我覺察到念頭/感覺的升起; 當念頭/感覺停留時,我覺察到念頭/感覺的停留; 當念頭/感覺消逝時,我也覺察到念頭/感覺的消逝。
因此學習正念可以讓我們活得了了分明、自主自在。
覺察是透明的鏡片,協助我們清晰看到一切人、事、物的真實樣貌,不陷溺於自己心中所設想的樣子。因此,覺察可以帶來更多的選擇,有覺察的明智選擇則可以帶來自由與寬闊。
生命很奇妙
心只要打開一點
陽光就會透進來
讓整個人充滿光明和喜悅
覺察身體,和它在一起
我變得更愛它
照顧自己, 聽起來容易 ,做起來很難,
自責和責怪別人的心,
是一樣的受傷
抱怨自己和抱怨別人的心,
是一樣的不舒服
安住在自己的身體裡, 才會有所覺察
而覺察是不二法門
念頭沒有對錯,
只要覺察到它只是念頭;
想象是可以的,
只要覺察到我在想象;
允許自己偷懶,
只要覺察到我在偷懶而非慣性;
允許自己生氣,
只要覺察到我在生氣,
覺察到我身體的起伏;
頭腦不是不好,
只要看到哪些是頭腦的產物,
哪些是身體的感受;
深吸一口氣,把自己拉回來
這顆心不停留在過去,也不停留在未來
了了分明,才會活得自在
想象不等於事實
假設不等於存在
非評價不等於不評價
非用力追求不等於不追求
放下不等於不要一切
關照自己不等於自私
愛別人不等於不愛自己
打開心量才能包容更多可能
我們長期游走於生命的兩端而不自知,
非黑即白不假思索貼標籤而樂在其中,
卻不知略微動一公分腿,
就可以緩解疼痛和麻木,
略微鬆動一點點的心,
就可以看到全部的人生;
用好奇去探索,
慢三五秒,甚至三五分鐘再做反應
甚至不反應,
我的人生就可能會有很大不同
壓力永遠存在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首當其衝
關係千變萬化
學會覺察才能良好溝通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
我也是獨一無二
生命中沒有什麼應該和不應該
只有當下的每一個片刻
而每一個片刻
都是嶄新和慶賀的
“正念閱讀”可以是一種在現場進行練習的方式,而無需進行正式冥想。
正念是“關注”。
當我開始正念練習時,我發現了一些最終完全正確的東西。
我在呼吸,在呼吸。
我的呼吸是真實的。
不真實的是無盡的思想和判斷跳入我的腦海,
(例如“我可能做錯了”或“明天我將要做什麼……”)
正念課的不同之處在於,如果我不堅持這些想法,它們就會消失。
我會全然地在,並且仍然在呼吸。
我知道,即使像我現在練習的很糟糕,正念也可以
開放性好奇心,專注,謙遜,改變我和我的關係和我愛的人在一起。
什麼是正念?
正念意味著您會慢慢地提醒自己要時刻意識到。
意識可以是我們的想法情懷,身體感覺和/或我們的環境。
正念還涉及接受。
這意味著我們要注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用評判他們-例如,不相信在給定的時刻有“正確”或“錯誤”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練習正念時,我們的思想會調適到我們當前所感知的內容,而不是重新散佈過去或想像未來。
冥想起源於佛教傳統。喬恩·卡巴特·辛(Jon Kabat-Zinn)的“正念減壓”(MBSR)計劃已將正念引入了醫生及其患者,學校,監獄,醫院,退伍軍人中心等。
這是正念先驅Jon Kabat-Zinn於2011年4月在挪威奧斯陸大學進行的一次公開演講。Jon談論正念實踐的挑戰和益處,研究以及正念如何改變和治愈我們個人和人類整個社會。
什麼是正念閱讀?
通常,閱讀比起尋找答案,更像是完成文字的競賽。
正念閱讀是不同的,因為它減慢了讀者的閱讀速度。需要反思使讀者進入平靜的意識並增進了解。
“當我們坐在冥想中時,我們從思考生活轉變為體驗當下出現的一切:身體的感覺,聲音,感覺,呼吸。想法也會發生,但我們學會了不要沉迷或追求它們。”
“正當我們從思考轉向沉思時,當我們讀一首詩時,我們也可以專注於注意和欣賞而不是解釋和解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