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老的身心》死亡的利用(3.1.2.)

已更新:2022年3月13日



《不老的身心》死亡的利用(3)


在下面練習中,我們將看到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有意識地引導內心智能可以創造出不老的身體和永恆的心智這樣一個永久狀態。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體驗過短暫的平和、力量和關愛的時刻,但是隨即又消失了。


這絕不是偶然的,這表明我們的心靈有能力抓住這種感覺,因為穩定不動搖,那麼平和、力量和關愛將會無止境地流淌,永不消逝。


對我來說,撰寫這本書的最大樂趣在於將一個充滿恐懼的問題--衰老--轉變為使自己感到充實的載體。人不一定要陷在時間的束縛裡,不一定要將自己的靈魂生硬地塞在一個有限的肉體裡,並不一定只能活短短一輩子的時間,我們是無窮盡生命長河之中的旅遊者,就像耶穌送給世人的忠告,"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2。


雖然我們常常將愛與依附和占有聯繫起來,但更深一層的事實是:失去超脫的能量,就意味著喪失愛的能力。超脫(detachment)不是一種冷漠的不感興趣,或缺乏感情。超脫是一種自我解脫感,不受任何界限的約束。我們的旅行並不是在物質世界中開始或結束。地球是置於永恆掛毯上一顆藍中透綠的美麗寶石。不論我們在這裡喝到多麼純淨的水,或呼吸到充滿生命的空氣,永恆則是我們更為切實的歸宿。


我們在實質上是超越時間的。我們出生在無底的永生池中,時間和空間只是從這個池子冒出來的泡泡。一個氣泡是一瞬間,另一個氣泡是一千年。但永生池本身是純精神的,無論有多少星座或銀河係從中泛起,並像脆弱的泡沫在水面鋪開,卻沒有增加或減少任何東西,它的存在是深沉、清晰、永久、不變的。(彼得後書 3:8主看千年如一日)


想到我們的生命源於這個無限、可更新的永生,令人十分詫異,但生命就是如此,沒有任何其他來源。在愛因斯坦和古代聖賢都看到的那個遠景統一場之中,無限的智能、自由和能量都是與生俱來。


當你認識到在永恆流動中自己佔有一席之地時,不朽會突然降臨。了解到這一點,你可以在這裡在此時的每一秒鐘贏回自己的不朽,因為時間不過是經量化的永恆。大自然在等待著將這份最崇高的禮物贈送給你,滋養我們千百萬年的海洋、空氣和太陽依舊彈奏著它們的老調,但是我們應該開始學習賦予它新意

大自然在我們周圍的空間說什麼了? 通過滲透每一個想法之中的信息又說什麼了? 穿流過每一個細胞的是相同的呼吸、相同的無聲低語, 這是生命本身的節奏,用無限溫柔執著地呼喚著我們每一個人。


Veda【聖傳"Rig Veda"一詞來源於印度宗教著作。這是一部描寫神及宗教人物故事的極具傳奇色彩的作品】所唱出下面這首永恆的歌:

  

將此大聲讀兩遍,然後靜靜地與自己的身體待五分鐘,將你的意識指向身體的每個部位,要清楚這一意識是精神。精神是一種治療能量,每一個細胞內都有生命的流動和智能。當我們再一次調動自己身體內的歡快和喜悅時,深層智慧將再次出現,展開身體內部的治療。


我在這些文字中聽到了沉默的音樂,使我想起宇宙的呼吸是我的下一次呼吸。而宇宙跳舞的下一個節奏就是我的下一次心跳。

 

  無時性方式

  練習


你所意識到的最深層現實就是你從中獲取能量之處。對於一個只意識到物質世界的人而言,能量僅限於物質力量;若再深入一層,你會發現一個決定著我們心智和身體的創造力量--進化的能量,即達摩。


你要接觸到生命的核心,就必須接觸宇宙的創造力。宇宙的創造力量表現在你個人的創造力上,在你參與創造的時候,你會忽略時間的存在,唯一真實的東西只有流動


所有生命中充斥著三種力:創造力、維持力和破壞力。這三種力存在於細胞、星星、樹木、行星和銀河系的所有生命過程,因為每一種生命形式都要經過誕生、維持和衰亡


雖然每一個生命的展開與持續都有一定的時間順序,這三種力本身卻同時存在。每一物種的基因都包含著密碼,密碼適用於產生新細胞、將每一細胞維持一段時間並銷毀這一細胞以便為機體組織的下一代讓位。


這種三位一體的智能正是你在塑造生命時所應注意調配的:到底由哪個方面--創造力、維持力或破壞力--占主導則取決於你。因為你有權調整力量的對比,所以你是超越各種力量之上的。


只要創造力主導著你的存在,你就會不斷發展演變。這種演變會阻礙熵、衰退和衰老。任何領域最富有創造力的人都憑直覺受益於這種認識。他們完全清楚,自己是能量的源泉,而且無論其領域在哪方面,他們通常都擁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 1 他們能夠接觸到並享受寂寞

  • 2 他們與大自然氣息相通,並欣賞大自然。

  • 3 他們信賴自己的情感。

  • 4 他們能夠在倉促和混亂之中保持冷靜並繼續運作

  • 5 他們童心不泯--他們喜歡幻想和遊戲。

  • 6 他們自我參照:他們對於自己的良知最為信賴。

  • 7 他們並不僵化地堅持任何觀點:雖然他們對自己的創造力有很高熱情, 但他們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各種新的可能性

  這七點構成了衡量生活創造力的標準。以下練習則是教我們如何培養這些特點。

 

  創造力行動計劃

  練習一


每個人都有一套固定方式主導著他的日常生活,大多數人每天所做的事情大同小異--看望同樣的家庭成員和朋友,與同樣的同事工作,開車走同樣的路,甚至思考同樣的問題(據估計,一個人一天中的思想有90%是他前一天思想的重複)。


這種固定模式中沒有發揮真正創造力的空間,除非你特意為此作出努力。然而在量子層次上,則有著無限的創造空間,因為每秒鐘都有著無限的選擇和隱藏的可能性。一旦你開始為新的未知事物留出空間,你就打開了通道,使得更深一層能量能夠有機會從每天的生存中掙脫出來。所有最不尋常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普通的日子裡,而最不尋常的思想都來自有著許多普通念頭的大腦。


以下練習可以使你為自己生活中的發展開闢一些空間,你越是積極去做,你的增長就會越大。


根據前述富有創造力者的七項人格特質,制定一個六個月的行動計劃。你沒有必要將所有七點內容都塞入一天的活動--只要持之以恆,只是努力讓這些素質充分體現在你的生活中

 

  1體驗沉默


首先要留出一些時間來體驗靜默。最好是早晨上班之前用一小段時間冥想(15到30分鐘),然後第二段時間可在晚上下班回家之後。這就是自己隨意待著的時間,而這種隨意性可以使其成為你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時間。


靜默是一種珍貴的商品,在熙熙攘攘的現代社會中尤為如此。在這個不只有一點瘋狂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靜默核心就像奪回理智和寧靜的要塞一樣。大腦在靜默中充實自己,這是所有活動的量子源泉。如果你的生活完全被活動所主導,那麼,你消耗的能量就會超過你獲取的能量;大自然最基本的節奏--活動與休息--就太多地過於偏向一邊了。


靜默是一個偉大的老師,而要學習它的課程,你必須全神貫注。要知道如何進入自己內心靜默的核心,從而得到創造靈感、知識和穩定,沒有其他捷徑。偉大的蘇菲詩人魯米寫道:"只要讓流動的水平靜下來,日月自然會反映在你存在的表面。"


 

  2進入大自然中


撥出一些時間接觸大自然。這是釋放淤積能量的最健康方法。當你脫身物質世界的人為環境並回到大自然時,你的身心系統會自然而然地排除多餘能量。在城市環境中,要找到一塊能夠看到藍天白雲並呼吸到清新空氣的露天綠地並不容易。


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塊平地躺下來,脫掉鞋,張開雙手去擁抱太陽的話,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機會。除此之外,還可以在你住的地方尋求回歸自然的經歷,早起一點欣賞日出,或晚上停下來幾分鐘看看日落,或觀賞一下月色星空。


你的細胞與月亮、太陽和星球的周期十分默契地吻合。當你通過感官吸進大自然的氣息時,這種隱形聯繫就得到加強。即使在擁擠的城市中心地帶,你也可以佈置一個窗台花園,看著種子發芽成長;登上自己住房的屋頂以吸收陽光,接近大自然。無論你怎樣做,只要抓住機會去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地、太陽和天空的滋潤,你的身心便受益了。

 

  3體驗和信賴情感


開始一段你的情感幸福之旅。這並不是一件複雜的工作,只需列出一個包括若干主要情感的清單,並寫下在一天中每一種情感出現的一個實例。先從基本的正面積極情感開始記錄,諸如:

  •   愛 /愉悅

  •   同情/接受

  •   高興/友好

  •   信賴/同情

  下面列出涉及創造力和個人成長的更為抽象的情感,諸如:

  •   見解/本能

  •   發現/超脫

  •   信任/融合

  •   寬恕/平和

  •   啟示

  最後,寫下基本消極情感,諸如:

  •   生氣/忌妒

  •   焦慮/悲哀

  •   內疚/貪婪

  •   不信任/自私

  早上看一看這一頁


"情感清單",上班時帶上它作為一種啟示。如果你能仔細地將情感細節寫下來,直言不諱,並且標出每一種情感的強烈程度、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以及它對你的意義,你便能在日後查閱時,清楚地記起每一種情感的反應。你記錄情感是為了:

​1 了解你是否經常感覺到忽略了一些事情。

​2 自然而然地釋放你通常要壓抑或企圖忘卻的情感。

​3 真正了解自己的情感

例如,許多人不能具體說明同情或見解是什麼感覺,但是經過刻意地審視省查,你將對你內心的情感有進一步親密的認識,而這正是控制自己情感的第一階段。


​4 讓你的情感更愉快。情感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並令人滿意的,但如果你的情緒對你來說很陌生,你就無法享受這些情緒。


許多人已經說服自己,認為他們情感不多,甚至沒有情感;然而,雖然我們努力壓制這些情感,隨著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出現,都會帶出一個情感


將所有這些情感暴露出來,就會將你帶回身心合一的整體之中,而這種整體感就是生活中給人以最大滿足感的狀態。

在你們每天的日誌上,不要省略任何一個項目,也不要過於沉醉某一類別(即使你一天生氣好幾次,只考慮其中的一次,然後繼續)。同時,重要的是不要過於注重消極情緒,這可能是大家最容易體驗到的,而且通常是最容易的。


列出消極情緒是為了讓你了解其出處。對於一種情感的出處有所認識有助於消除消極情感(這是必然的,儘管在消極情緒根深蒂固或受到壓抑的情況下,消除過程需要較長時間)。這一練習的目的在於喚起令人心胸開闊、有創造力的情緒,而不是讓消極情緒會限製或封閉我們的世界。


如果你認真地記錄,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一天不知不覺地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情緒,情感如此變化多端,而自己卻毫不自覺。無論你所期許的個人成長是什麼,它都會有所發展,即使你可能認為諸如"見解"或"啟示"這種詞很少適用於你,但只要你肯看看你的單子並就每一項情緒感受幾秒鐘,你就會為它們創造了成長的空間。


在每天工作和從事其他活動的同時,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比較困難。情緒變化沒有一定之規,如果你對情感比較超脫,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會使你更易於壓抑和逃避情感。


但是最為重要的還是體驗自己的情緒,它們是你的構成中最為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是你對與外界關係的最基本的表達。你是自己與各種關係的總和,反映這些關係最為真切的鏡子就是你的情緒。

 

  4在混亂中保持冷靜


為在周圍一切處於混亂時能夠保持沉著冷靜,你需要發展尋找自我中心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在工作最為繁忙和緊張的時候,從工作中撥出兩段時間(工作最忙的時候顯然不錯,下午回家趕上高峰期也是一樣)。現在在兩個時段開始之前,拿出五分鐘時間尋找自己的中心點,方法如下:


找一個你不會被打擾的地方,一個安靜的地方。自然地坐著,合上眼睛,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空氣吸進和呼出鼻孔。看著空氣旋轉著進入鼻孔,然後緩緩飄出。兩分鐘之後,開始感覺自己的身體(即註意體內、皮膚、四肢的重量等各方面感受)。


一分鐘之後,慢慢將注意力移到胸部並輕輕地停在那裡。幾秒鐘之後,你的注意力很可能會被閃過的念頭或感覺所分散。不要抗拒這種趨勢,但當你注意到這種事開始,緩緩地將注意力收回到胸部。結束練習時只是靜靜坐著,什麼都不做。


雖然這是一種十分簡單的方法,但是所釋放掉的消極能量卻很可觀--你可以感到肩頭沉重的擔子被卸掉,而且一種輕快鎮定的情緒傳遍全身。更為重要的是你將開始體驗到,不論你所處的環境多麼混亂,只有集中精神、泰然自若才是最佳的應對之道,因為它會讓你回歸自我,遠離周圍的迷惘與混亂。

 

  5像孩子一樣


寫下兩三件你明天可以做,而且又帶孩子氣的事。想一想哪些事能夠勾起你對童年的回憶--吃一根冰棍,跑到遊樂場上,搭積木玩遊戲。開始將這些活動越來越多地吸收到你今天的生活之中。


你的目標是找到內心深處你依然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新的模式告訴我們,任何事件都不會消失,它只是從明確的意識退到後面潛意識,回到量子場裡去了。因此,你的童年依然在你的內心,隨時都可以被喚醒並融入你本人的生活。


你所選擇的活動應當是好玩的,但大人不一定覺得好玩。即使你認為自己已經超出了玩"跳房子"、跳繩或玩具的年齡,去做一些小時候總是能給你帶來快樂的事(一個不錯的建議是做一道甜食)。


當你進行自己孩子氣的活動時,心態就要像個孩子,或許你決定去遊樂場盪鞦韆,或爬攀登架,或僅僅去看看孩子們玩。讓你的心靈回到孩子般的那種天真、無憂無慮的模式裡,你要捕捉那種感覺不是要回到童年,而是一種更為深沉的東西


"如果我們看看孩子,就會發現那種充實、內在活力、生活愉悅的感覺,而這一切並不是其他因素的結果。關鍵在於走自己的路,這並不是由於一個人做或是不做某件事,這是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有的,但是後來慢慢地丟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常常會失去內心的喜悅;在我們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歡快和成功,但是它們並不符合我們的心態,因為我們真正的喜悅的心態是一種很基本的價值觀和滿足感


希望返老還童的願望最終是一種保持青春的深層願望的表示。嬰兒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問題。將自己盡可能放回到最孩子氣的心態之中,你就為學習打開了渠道。

 

  6自我參照


對我們來說,意識的最高境界是和諧統一,這樣就消除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區別。在和諧統一之中,你曾認為是"外界事物"的每件事都成為你的一部分。妨礙我們這種體驗的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建立起的虛假自我形象


自我形像在有限的程度上是必要的,你必須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職業以及其他技術性事物。但是大多數人將他們的自我形象與各種各樣的觀念、信仰以及好惡和其他外界的包袱堆在一起。要擺脫這個包袱並且重新尋回作為無拘束自由人的經歷,你必須努力消除自我形象的外表。


你為達到這一目的時所採取的行動計劃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  ·


你可以從事一些與自己自我形象完全背道而馳的活動。如果你是一個西服革履的商業主管,可以去從事有氧運動舞蹈;如果你是個家庭婦女,不妨練習一下舉重。體驗一下對你構成挑戰並迫使你打破常規的人和情景,挑戰你的老習慣,嘗試多方面的成長。  ·


為無家可歸者或殘疾人做義工。正視和了解與你十分不同的人,克服對他們的內心恐懼和抵觸情緒,直至最終看到自己與他們在一起是一種找到共同人性的有力方式。  ·


寫出你的自傳。盡可能坦率真誠地寫下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這將有助於你了解一些根深蒂固習慣的出處,並進一步予以擺脫。寫作本身也會迫使你將自己通常當做天經地義之事表述出來,諸如你對於自己父母和職業的感受。


盡可能作出詳細和明確地描述。重點在於你生活中每一個時期的感受。不要力圖解釋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或者理想化描述自己。如果你感到難以表述自己,不妨先以第三人稱描述自己,以打開語言的閥門:"約翰受著父親的控制,對父親是既愛又怕",而不是"我受著父親的控制,我對父親是既愛又怕"。  ·


對於並不能反映"真實的你"的行為,下決心每天採取一個糾正步驟。例如,您可能出於習慣要討好每一個人,並總是說別人愛聽的話。下次當你發現自己落入老套時,不妨表達一下你的真實感受。


不必挑選一個戲劇性或重大的場合。有人可能會說"這公共汽車總是姍姍來遲?"或者"這裡的情況總是越來越差"。不要隨聲附和他們的抱怨,講述你對事物的真實感覺。另一方面,如果您總是直言不諱並且常常感覺其他人應該聽你說話,自己停一停並改變一下做法,聽聽別人要說什麼。


這些簡單的練習實際上可能是很大的挑戰;你需要學會除去自己的社會面具,而且練習越多,你就會發現你戴面罩的時間越來越少。  ·


多做入靜冥想、瑜伽、創造想像或其他將你帶出意識界線之外的內在練習。這些練習對每個人都有幫助,如果你真心致力於這些練習,你在挖掘自我的道路上會走得更快。

 

  7 練習不執著


不執著就意味著擺脫外界對你真實自我的影響,這並不是我們的教育所倡導的。現代人十分注重獻身精神、興奮、熱情、高度參與等等,而他們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品質和不固守並不衝突。


例如,遵守對於戀人/配偶的承諾,最終意味著有充分的愛和理解讓對方成為他要做的人。對工作充滿熱情意味著對自己留有從各個角度看待事物的創造空間,以尋找新的方向和機會。這些新的機會只能來自你內心的創造核心,如果你完全陷於工作細節,就會失去與創造核心的聯繫。


這裡辯證關係在於你要從生活中得到最大熱情,就必須能夠置身其外並走自己的路。熱情與執著、愛情與奉獻、自我價值與充實感,這些都存在於生命當中,當你擺脫了狹隘的依附情感之後,這些自我生命本質的特性便會蓬勃發展。


對大多數人而言,最愛我們的人無疑是母親,但仔細想一想,這種愛通常意味著權利與控制。作為一個孩子,你必須聽母親的話,否則她就不愛你了。"我是你的母親,你必須重視我",與此相對的是,"我愛你,而且我最樂見其成的是你按自己的願望去發展"。第一句話可能也是出自愛,但那是一種不容許自由的愛。


找到你的自由是必需的,為此目的就要放棄期望、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自我中心的意識。假設有兩位母親,分別在超市的貨價旁邊哄著身邊正在大聲哭鬧的孩子。


一位母親感到十分生氣和窘迫,她希望盡快阻止孩子的吵鬧,但是她的辦法對小孩子顯然不奏效。孩子們如果不高興時,就是不高興。他們的情感是他們自己的世界,在市場裡成為眾人注意的目標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當母親說"好了,不要哭了。我是認真的,現在不許哭。"孩子知道他的感情沒有受到理會,因此他的存在沒有真正得到承認。母親只是要得到結果,她希望事態往某個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第二個母親則看到孩子真的生氣了,她並不關心別人會怎麼看,她想的並不是這一局面對她的影響,而是在為孩子著想,希望他能夠高興起來。這位母親說的是"怎麼啦?什麼東西嚇到你了?沒有關係,媽媽在這裡。"她所使用的語言並不重要--她可能將孩子抱起來,哄一哄他。


孩子的量子機械體察覺到他的感情得到理解,而停止了哭鬧。因為這位母親的意圖不在於是要結束一個不愉快的局面,而是真心地安撫,所以不必用威脅的手段,她的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你的量子機械體有著與兒童一樣的感受,你可以利用這種感受找回真正的自我,這是存在於你的現實生活環境以外的。


同樣,這裡也涉及自我形象問題。任何人能夠採取的有利於心靈治療的基本態度就是著眼於"真實自我",而不是個人的自我形象。當你認清了"真實自我"後,你便能夠以你的感情、需要和價值作為起點,慢慢去尋找它們的滿足點。這個"真實自我"並不存在於行動之中,但卻可以通過行動而找到。


真實自我像一個沉默的目擊者遠遠地觀望著各種活動並欣賞著事態的發展。戰場上的士兵和尋找刺激的冒險家們常常感到他們成為很平靜、淡漠的觀望者,完全置身於周圍的混亂之外。就我的經歷而言,我感到這種超脫有以下特點:

  • 我帶著身體出現在場。

  • 我的呼吸變得十分細膩,近乎停滯。

  • 精神活動平靜下來。

  • 我感覺到危險;有某種確定的歸屬感。

  • 我感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個沒有界限的露天空地;意識向四面八方延伸,而不是集中在具體思想之上。

  • 自我接受融入環境。"外界"事物看起來對我很親切,並且是我的延伸

這種和諧統一的經歷也就是我對愛的定義。對於大多數人,愛是一種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情感;我們有時會很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感情,而在其他時候卻又完全感覺不到。


不過愛從實質上說不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或者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你與存在接觸的狀態。一個真正經歷愛的人會感到十分真切和充滿活力,並且除了存在於愛的充實感之中便無他所求。愛所導致的最大行動就是存在,也就是無行動。因此愛是無依附的最高形式,並且最滿意的狀態。


為了讓你的行動計劃取得成功,你必須找到愛的表達渠道。一個讓你可以盡情愛的地方。你越是公開地體驗愛,無論以何種方式,你將越靠近愛的實質。不能流動的愛根本不是愛,這只不過是一種追求和渴望。


著名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指出了表達愛的方式,他說"順著你的幸福走"。幸福是那種湧動的愛,以及活動中的存在,也就是那種探出去碰到自己而又因為高興而曲卷回來的感覺。愛只要尋找自己並且當愛的"電路"接上之後,幸福便流通了起來。不妨問問自己"我在哪裡可以找到幸福?"然後將在生活中增進愛的經歷的步驟寫下來。


不要將愉悅與愛混為一談。很多事情會讓你感到愉悅,諸如看電視,但這其中卻沒有什麼愛。愛肯定會帶來愉悅,但卻是以更為深沉的方式來顯現。帶著食品去看望臥床不起的病人是一種愛的行為,並且會比看電視更令人愉悅。通過這種行為可以學到有關分享、同情和理解等很多東西。


因此不要因為表面的愉悅而分神。深一層的興奮與高興都存在於生命的核心,並且必須被挖掘出來。當你列清單時,你會發現有許多你珍惜的幸福時刻都永遠離去。


例如,你不可能重複第一次愛上自己現在配偶的經歷。但愛是一種深而又深的感情。隨著你列出清單,你將記起自己孩子出生時你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一個線索:你的孩子依然可以成為你幸福的源泉,條件是你要下決心去進一步挖掘與他們的關係。你重獲幸福是最重要、最豐盈、最真實的。

 

《不老的身心》死亡的利用(1)

  死亡的利用


我們通常都假定死亡是不自然的事,並且必然帶有某種邪惡。對此我不能苟同。大自然對於如何利用或者不利用死亡都十分寬容並且靈活;在更大的範圍內,關於死亡的善與惡的問題顯得十分武斷。


不妨從生命的起源開始探討,DNA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創造不衰老細胞的秘密,也就是變形蟲(amoeba)、海藻(algae)、細胞等等生命形態,不間斷地一代代繁衍。任何一隻變形蟲的出現或消失都無礙大局,因為生命會從相同的基因很快製造出一個又一個變形蟲


大自然接著又繼續組合更為複雜的不衰老動物。例如,水螅是一種可以很快長出新細胞取代老細胞的水中動物。水螅長有一隻腳、一個細長的身子和一個佈滿觸角的花狀團塊,水螅總是在一頭生長著,而另一頭死亡著,整個身體每兩個星期更新一遍。


細胞生存在完美的流動過程之中,新細胞隨著裝配線的速度填補著老細胞死掉留下的空位。這種創造與毀滅之間的理想平衡,沒有給死亡留下餘地。因此時間無法追上水螅;它的死亡只會是意外,缺乏食物、旱災或其他外界原因。


青春永駐的秘密在於平衡的新陳代謝,以完美全面的方式處理食物、空氣和水的穩定化學流動,同時絲毫不向熵讓步。DNA在數百萬年之前就學會了這種平衡方式。就此而言,死亡是在進化鏈當中較遲的發展,不過我們發現即使是在高級生物中,DNA對於死亡還是有較大的控制力的。


例如,最常見的蜜蜂可以隨意改變年齡。每一個蜂群都需要年輕的工蜂,其任務就是在蜂窩內餵養新孵化的幼蟲。三個星期之後,這些工蜂會長大成熟,並飛出蜂窩采回花粉。


但是在任何特定時期,有可能出現太多工蜂或太多的成蜂。在春天,許多新的幼蟲會孵化,而蜂窩會缺少成蜂,並且在很短時間內需要很多成蜂。這幾種情況下,有些年幼的工蜂會在一個星期,而不是通常的三個星期變為成蜂,並飛出蜂窩尋找食物。


另一方面,如果一群蜜蜂分裂出去做成新的蜂窩,很可能會有不少老成蜂。在年輕工蜂短缺的情況下,有些老成蜂會扭轉衰老進程,並會變得年輕起來--它們重新分泌年輕工蜂荷爾蒙,並且重新長出已經萎縮的腺,以產生孵化幼蟲所需的食品。


當蜜蜂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這種行為時,感到很吃驚。他們意識到,對於蜜蜂而言,衰老並不是按照固定時間表而發展的單向過程,衰老是"靈活的"--能夠向前和向後,減緩或加速;真正的奧秘在於為什麼更高形式的生命並非如此。我可以辯稱,衰老一向是靈活的,但由於我們根據自己對死亡的信念將其固定住,在衰老過程的固定時間表上成了無可避免的終點


蜜蜂研究員吉恩·魯賓遜(Gene Robinson)寫道:"蜂群王朝作為一個有節奏的實體,必須不斷根據蜜蜂的數量和結構、食物供應、天氣以及其後的各種變化作出調整。"只要稍作改動,這一模式便可適用於人體:這是一個由五十萬億個細胞組成的龐大蜂窩,它可以根據整個蜂群在任何一個時刻的需要而變老或保持年輕


在每一個細胞的液質結構內部,都浮動著一包密封的腐蝕性,這是一個自我毀滅機制。人的"正常"衰老或許是由這種酶造成的,或許不是,但這種酶無疑有其特別用途。


例如,在一個負責清理的白細胞或巨噬細胞(macrophage)吃掉大量細菌或病毒之後,它會釋放這種消化酶以作清除;在這一過程中,變形蟲也會隨之死亡。這不是一個隨意的暴力行動,而是一個十分自覺的決定。為了整個身體的利益,這細胞毀掉了自己。


在我們最大的器官皮膚中,每天要出現數百萬次這種蓄意的自我犧牲行為。皮膚細胞是一種十分脆弱的物體,脆弱到無法經受大自然的風吹日曬。我們最外層的皮膚完全是由死細胞組成,這一層皮硬到足以經得起我們日常的各種摔打碰撞。


這些細胞並非由於暴露在空氣中而消亡。而是隨著皮層下產生年輕皮膚細胞後,皮膚內膜--細胞為下面生長的新一代細胞推擠著移向皮膚表層。在此期間,細胞開始在內部積累一種稱為角蛋白的蛋白質,這是我們頭髮和指甲中的一種常見角狀物質。


角蛋白逐步取代著細胞中的柔軟部分,使細胞變得越來越硬。等到它真正接觸到空氣時,每個皮膚細胞已含有足夠角蛋白來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風吹日曬的影響。細胞到此時已完成其使命,在它被沖刷掉並讓位於下一代成長起來的細胞之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皮膚細胞知道其死亡時間,從而可以確保整個身體的生存。


在相對的另一個極端,一個癌細胞由於不知道何時死亡,因而會危及整個身體。此時一個癌細胞基本上是一個不聽管教的野獸:企圖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而不顧其他細胞的死活。這種行為似乎全然不合邏輯,但卻依然是大自然策劃中所包含的一項選擇;每一個細胞的DNA都配備有專門的致癌基因,這一基因可以在癌症發病之前啟動。


根據最近作出的另一項假定,人類DNA的第一個染色體中的基因會讓其每一個細胞在啟動之後無窮無盡地分裂下去。科學家們目前尚未發現細胞要走向自己死亡的原因。或許這一轉變是我們很早以前進化的痕跡,或只是我們尚未學會利用的一種潛在能量


雖然我們不大願意承認,但人們在自己衰老和死亡的問題上有著相當的選擇。雖然我們認為自己是邁入老年和死亡的"受害者",然而對許多人來說,衰老和死亡是逃避生活中一事無成的唯一出路。在本書第一部分討論過的提前退休導致早年死亡現像中,我認為這種逃避主義的心態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一主題另一個變異版本是"週年死亡"(anniversary eath),即一個人在感情篤厚的配偶或孩子死亡的同一天過世。對中國人和猶太人的研究表明,他們的死亡率在宗教節日之前猛跌,在節日剛過之後又猛升。人們在等待著過一個新年或逾越節,然後才肯撒手人寰。其實無須進行研究就應該知道,人們在珍惜某件寶貴的人或事物時,會緊緊擁抱生命的

 

  《不老的身心》死亡的利用(2)


我最近在一位多次犯過腦血栓的老年人和他孫子身上看到這樣一件事。老人終於到了手腳不聽使喚的地步,他在醫院已經沒有回家的希望。他處於一種虛弱半清醒的恍惚狀態,每次他清醒到能說話的時候,他會指指孫子的照片並含糊地說,"他在哪裡,他在哪裡?"


病人的子女們給孫子打電話,他馬上趕到波士頓。當他一抵達醫院,老人就完全變了樣。他笑著撫摸年輕人,他十分愛惜年輕人。他們拉著手,輕聲地交談著,這樣度過了大半天時間。孫子走了以後,準備第二天早上再回來,每個人都對他說爺爺看起來很好。


兩個小時以後,老人在睡夢中過世。我想這件事,不知道研究人員如何能夠將依靠希望或感情維持著生命的力量加以量化。從外表看,我們無法確切得知一個人的身體會對什麼作出反應,整個事態完全因人而異。


數年前,那部名叫《最後出路》(Final Exit)的自殺手冊一夜之間成為暢銷書,其主要讀者群是患有不治之症或處於長期身體和精神痛苦之中的人。對他們來說,大自然的緩慢自殺形式--衰老,似乎來得太慢。雖然這聽起來讓人傷心,但是痛苦和病懨懨的一生如果沒有任何解脫會更加令人害怕。一位印度大師曾經對他的弟子們說過,"如果不是因為有死亡,我們都會成為老態龍鍾永遠的俘虜。"


即使沒有老態龍鍾,生活會依然延續下去。華盛頓州一位退休的農民雷登·庫奇(Redden Couch)說,"我盼望著死亡,因為我以往所做的所有事情現在都做不動了。我一點兒都不害怕死亡。如果讓我現在就死,那再好不過。我已經隨時都準備好了。"這段話表達的是無奈、平靜、淡漠、勇氣,還是認命,我們並不知道。


事實上,雷登·庫奇是在他100歲生日的時候說的這番話,到了104歲時他還活著。雖然他嘴巴這樣說,但顯然他更深一層的本我有更強的生存意志


所有這些事例都說明,死亡不僅僅有一個價值,不論是積極價值還是消極價值。死是一種變化的形式,這樣就必須在一個更大的無變化背景下來看待死亡。馬哈利希曾經說過,"人們對死亡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他們將死亡視為一個終止,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開始。"你可以將此視為你的信仰,但對我來說,這卻是一個事實。


在生命的長河當中,毀滅永遠不是最終的結局;創造總是能夠從灰燼中拿出一隻鳳凰。每一個細胞都知道如何分裂為兩個細胞,每一個打碎的原則都能夠重新組合成新的原則,每一個念頭後面都跟隨著一個新的啟示。


那麼我們又怎麼能夠在這個整體不間斷的生命之中學會生活呢?當一個孩子死掉時,做父母的是怎樣撕心裂肺呢,或者當一個妻子失去丈夫時又是什麼樣子呢?


當然這些感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如果喪失自己所愛都會感到痛苦。不過一旦你意識到生命作為一個不斷流動的現實,這裡沒有損失或獲取而只有轉變,那麼你的痛苦就不會那麼深切和不可磨滅。


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寫道,"我為自己擁有卻又害怕失去的而哭泣"--這是對受時間約束意識不可避免的結果。新的模式認為,意識是現實的源泉,而受時間約束的意識和無時限意識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現實


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體驗到這兩方面的現實,因為我們的意識是流動的: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悲痛與恐懼的災難時刻,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平和與活躍的歡愉心情。它可以選擇認同身體的局限性以及內心自私的自我,也可以選擇超越這些限制,自由展開。


人類意識的特質富有彈性,可以接受任何可能性,可是很顯然,生活不受時間牽制的無時限意識裡,顯然有著很大優勢。


印度心靈大師們認為,人的心靈總是傾向於尋求不受限制的自由和充實感。就像墨西哥灣流於無形之中逐步向前推進到大西洋一樣,人的心靈也帶有暗流,推動著我們的思想和情緒向一個更高層次發展


在印度,人們稱之為達摩(dharma),這是一個古代梵文字,可以通過幾種不同方式作出翻譯,意思是指法律、秩序、責任和適當的行為。一個人的達摩是他的工作或職業,也是他對家庭的責任,他的生活理想,以及他所潛心修行的最高心靈境界。


"達摩"的詞根意為某種"支撐"。在廣義上,達摩支撐著宇宙,是在混亂中求得秩序的指導力量,因此要避免熵、衰老和死亡的最終辦法是生活在達摩之中。宇宙的演變是因為達摩的引導,它是編織生命結構所依賴的智慧,人的意識能夠直接觸摸達摩,並可以引導自己意識的進化


這就是人類異於其他萬物的地方--我們不僅進化而且引導自己的進化。達摩不是一整套說教,而是可以發現和利用的實際力量

 

5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