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那些還躲在家庭角落的孩子,
希望他們有天能夠真正撫平內心的傷痛,
品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
與父母和解 - 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是覺醒的第一步,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
當孩子們外表拒絕他們的父母,叛逆父母,其實他們害怕的是自己的命運與父母一樣。在孩子們害怕變得像父母時,他們必須不斷地觀察自己父母的行為模式。那麼,他們變得酷似自己的父母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當孩子對他的父母 說:「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像你一樣」,這時候,孩子其實已經緊緊地和他們的父母聯繫在一起,雖然表現出和父母有巨大的區別,實際上卻在背地裏仿效著父母的行為,
無意識地重複父母做過的事情,
受到某些同樣的狀況吸引,
或對同樣的經驗有情緒反應。
這樣的孩子,他們會犧牲自己所有的一切,並且以犧牲自己為榮,在心裡不管如何都要和父母完全一樣,唯有如此,在家族的集體意識裡面,才得以彰顯自己對父母忠誠的愛,因為我們一起受苦,所以我們是一家人。
孩子們的愛是無限的,而他們的生命經歷卻又是限的。通過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連結在一起,對他們來說會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接受他們的有限性。
承認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做到完美,並且有能力吸收來自父母的好的體驗,這些好的體驗可以中和我們內心的傷害性感受,幫我們在內心中建立對他人的信任,從而使們有可能朝向健康的人格發展。
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可是真的要實現,可能會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也必會經歷過一段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修復成長過程。
聖經
申命記 5: 9~10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不可跪拜那偶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在歌羅西書 3 : 20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潛意識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量。有一種論點認為,人們會在不自覺之間,打從心底想成為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人,這叫做「仿同」。不管社會如何美化父母這一個角色的偉大與無私。我再也不會相信這種制式與僵化的說詞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儒教最荒謬的神話之一。
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就很重視早期經驗對一個人人格與心理的影響。而在兒童時期就受到虐待的孩子們,他們的心智往往受到殘暴的打擊,使得他們長大後,有不少人過著痛苦的自虐虐人的生活。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問題父母,正因為是跟自己最親密的人,年幼孩子的反應不外乎是默默承受,不會反擊,為了家庭他們選擇保密,直到爆發。
在不健康的家庭互動關係中,家庭會可能會有一個孩子產生一些反社會的行為,並且藉著這些行為來表逹父母心中彼此的忿怒,這個孩子也許會吸毒、惹麻煩、不唸書,他的問題可能會轉移父母之間的衛突,甚至於會使父母親因為擔心他,而彼此親密起來,這樣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通常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而家庭也往往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行為去尋求治療,遂使家庭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我們可以說他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貢獻和服務。
每個角色扮演都在潛意識甚至無意識的層面,除非真的有認真面對,探索,尋求治療,否則在現實的社會價值觀貼標籤的文化下很難得到正面結局。
為人父母者若看不見自己的內在小孩,則很難真正看見你眼前現實中的小孩。生命並非頭腦策畫出來的,人生也非理性地為他人著想就真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
衷心期盼現代父母學習生命的功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成長生命的成熟度,為下一代開創新路。
家庭中的「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一詞出現在《家庭會傷人》書中。
毒性父母的殘忍行徑不全是發生在身體上(即便現今的世界人口當中大約有九成的人小時候都挨過打)。它包含了缺乏親切的照顧與溝通、遺忘孩子的需求與心靈痛楚、無意義的變態處罰、性侵、壓榨孩子無條件的愛、情感勒索、破壞自我感覺,以及不計其數的權力剝削形式。
這份清單是列不盡的。其中最嚴重的是:孩子必須吸食將所有這些行為當成非常正常的,因為他們不認識其他的行為。無論父母曾對孩子做了什麼,(在心靈底層)孩子都會一直慷慨地愛著父母。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