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資本主義的概念似懂非懂,並且也看衰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榮景」,你或許能在梁教授的書中,清楚看到當前全球經融資本的大問題。
如果金融資本大規模的膨脹,如梁教授所言是現在進行式,那關於人類社會未來的論述,有什麼具體可行的操作方向,能使我們脫離梁教授所說的「共慘世界」?
共慘世界與大同理論
梁教授認為即便在全球化的狀態下展現政治、文化及經濟三個方面的問題討論,其實歸根究底,只有經濟在全球化中佔據主導的地位。
而所謂的資本主義其實是由「金融資本」主宰其發展,並太過樂觀的看待「金融資本」的發展,低估它可能帶來的惡果。
而這惡果,最終呈現的就是金融泡沫爆破後的全球性共慘世界。對治此惡果,梁教授提出了他認為能解決的「態度」——大同主義理論。
我在此將其稱之為「態度」,而非「方法」;主因於所謂的大同主義理論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個人由於對他者「開放性」的認知傾向,以至於當他在面對其他文化、種族、地方及經驗時,都願意嘗試去接納。這不同於將差異弭平、單一性的全球化觀點,而是保持著尊重的態度去面對異於己的社會文化。更進一步來說,梁教授認為這態度其實是「人的永續發展」的展現。
他提到:永續發展在規範性層面與時政性層面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試圖扭轉人類的資本主義宿命。永續發展作為倫理概念是要規範全球化的演變,讓先進國家的行為受限,不能為所欲為。
但是,單純的牽制,真的能夠執行而避免共慘嗎?
梁教授繼而比較現實主義與大同主義觀點的差異:對現實主義來說,大同主義則是太理想,人即使是相信道德,也只有在國家底下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無論是世界政府,還是所謂的全球公民社會,制度大同主義所構想的都不切實際。
……對大同主義來說,締造全球公民身份的目的並不是要停止利益衝突,而是要找出方式去面對及處理衝突,全球制度必須提供有效的渠道去減少衝突。
換句話說,大同主義理論與其說是方法,還不如說是尋找方法的態度;這與中國哲學對待於他人的態度很類似。梁教授是否有在幫中國哲學「仁」、「恕」概念做橋的可能?雖然作者於最後結論時提出:「本書展示了改良主義的具體理論方向,但不代表要去接受原則上不反對資本主義的大同主義,……」但還是免不了讓人在讀完整本書的時候質疑:這觀點真的不是梁教授目前所能想到且推崇的解套良方嗎?
若是如此,我不免有些擔憂它的實質可施行性。
態度能否作為一種解方?
梁教授提出的解套,是否能在場域中實踐?關於這點我是質疑的。我認為推崇良好態度是必須的,但大同主義理論這帖藥真的能實際解決金融資本泡沫的問題嗎?
提出此疑問時,間接代表了我對「態度」轉換到「實行方法」時的信心缺乏。而這樣的信心缺乏來自於中國哲學「仁」、「恕」概念,放在嘴巴上說,的確推行了千百年,但就實際操作呢?鄉愿者何其多也!
舉個例子:〈為政〉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指一個真實的人(君子),在考量狀況時,其所想的是不會因為現實而自限,不會受到外在物質的價值而影響自身的堅持。但在現實中,能始終如一堅持者恐怕少之又少,常見的實際情況是我們往往讓渡了自己本該堅持的原則,而屈從所謂的社會現實。
良好態度的推崇當然是好的。大同主義理論以「永續」觀點為發想,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但針對其操作面,作者似乎沒有提出一種能夠確保將正面態度實現為正面行為的作法。如果我們真要能避免未來的共慘世界到來,或許我們還需要提出一套具體的方法論,讓良好態度真的能成為人在做決策時所奉行的圭臬,不再讓人有質疑的空間。
在蘇聯共產陣營解體及中共放棄社會主義理想後,踏入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確定由資本主義主導,美國帝國式及中國霸權式兩種資本主義之間的競逐無助於在「落後」地區改善貧窮、飢餓以及缺乏人生指望等問題。而在「發達」地區,貧富差距擴大的背後是造成一波又一波經濟泡沫的金融資本膨脹,未來有可能由於無止境的膨脹而發生一次終極泡沫爆破,引致全球經濟冰河期,人類於是進入共慘世界。
在全球化時代下,國家、區域及全球範圍的權力分配受到經濟因素影響而出現重大改變,管治模式與型態亦隨之從統治演進到治理。
本書透過反省全球化現象去思索如何處理全球資本主義帶來的跟民主、正義及發展相關之治理問題,探討能否以大同理想為基礎發展出明確且有系統的全球性規範理論,鼓勵大家以儘管只能悲觀但卻反而要非常積極的態度,延緩共慘世界的到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