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懂得愛自己,是因為他一出生,照顧者就給他滿滿的愛,讓他感覺到:「我是值得被愛的。」這種人的自我價值感高,覺得愛與被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同樣的,有些人不愛自己,這也是學來的。
當小時候照顧者(父母)沒有給你足夠的愛,甚至忽略、虐待,這孩子就會學到一件事:「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沒被愛夠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變成低自尊,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且,更可怕的是:他會用以前家人對待他的方式,去對待自己。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後者,我們都是沒被愛夠的孩子。於是,人生一路走來,總是跌跌撞撞,不斷自我懷疑:「我值得被愛嗎?」
從小在父母的暴力與虐待下,你們還可以讓自己好好活著,長大以後自食其力、不偷不搶、更不放棄讓自己過得更好,這實在很不容易,你們是怎麼辦到的? 好,現在你們長大了,父母也不再虐待你們了,但請你們:好好善待自己,請別再拿著鞭子鞭打自己,好嗎?
行行好,別再拿刀子割手腕。也別再拿頭去撞牆了,好嗎?夠了。請停止這些自虐的行為,請不要再用過去你父母對待你的方式、來對付自己。
過去所有的傷,都不會白白的痛。這些痛,會叫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並增加我們生命的韌性與勇氣。這些痛,只為了讓我們學習一件事──就是:愛。
所有的發生、所有的經驗,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經驗」了這些經驗,並在所有的經驗裡,學到 – 愛 – 這件事。
雖然從小我們就在「愛的匱乏」中長大,但請相信我,這不是詛咒,更不是一輩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痛。
匱乏,有時候也是一種動力。 透過「愛的匱乏」,神是要我們去學習愛、發現愛、實踐愛。
後來我才明白:有時候,父母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他們給不出愛來。他們給不出愛,不是因為我不好,而是因為他們本身也是「愛的匱乏」。道理很簡單,「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是嗎?
請原諒父母「不能給你愛」,不要去為難他們,請放過他們,如此,你也「放過自己」。
缺乏愛的孩子,唯一的救贖之道就是放棄,放棄—「我的父母應該愛我」這樣的想法。不然,你的內心會打架,你會把自己搞得四分五裂、一塌糊塗。
當你放棄,死了這條心,你就學會保護自己,不會讓自己在反覆的期待裡,繼續失望、受傷。 當你放棄了「我應該有一個愛我的母親(或父親)」的念頭時,你就長出力量,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學會自己好好愛自己。《擁抱不完美》所講的,就是這件事(學習自己當自己的好父母,把自己愛回來)。
放棄期待,是一種力量。
一旦將「心中那個完美的父母給心理埋葬」之後,你才能面對現實、接受「事實」,心裡就不會一直打架衝突,如此,你才會有好日子過。親愛的朋友,請不要再把力氣花在怨恨父母沒有給你愛,更不要把力氣用在去跟另一個人討愛了,那沒有用的,相信我。與其花力氣去怨怪父母、去跟別人討愛,不如把力氣花在「愛自己」。這樣的投資,絕對「一本萬利」。
終其一生,我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愛回來。
愛自己,真的不難。這些年,我透過說故事、寫作、靜坐、旅行、獨處、運動、給自己好品質的居住環境、早點睡覺、捨得花錢吃好食物,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改變,其實,我就是在實踐「愛自己」。
請花一點時間,好好陪伴自己、跟自己相處,聆聽內在聲音,適當地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需要),這就是「自己當自己的好父母」的好方法。就這麼簡單。
以前別人對你做不到的事,現在,你自己為自己做,自己來滿足自己。我們不再外求。善待自己,由自己做起,不假外求。 相信我,這世界上沒有誰會比你更愛你自己的了。
我很喜歡《靈魂之旅》作者蘇菲亞說的:「在這世上沒有其他關係,能像你和你自己的關係般,提供如此的安全感、舒適和平靜。學習和自己共處,喜愛和自己共處,其他的人自然就會被你吸引。畢竟,沒有人想要錯過這麼一段美好時光的。」
學習跟自己共處,並喜歡和自己共處,這件事太重要了,要學。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跟自己在一起,那麼,你要如何期待別人來愛你、喜歡跟你在一起呢?不是嗎?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請不要再拿網子去追捕蝴蝶了,你會累死,就算捕到了,牠動彈不得,跟死的沒兩樣。你不需要一個死的關係,你需要的是一個愛的關係。
愛是流動的,愛的關係絕不是一灘死水。愛是從自己身上流出來的東西,它不是向外捕捉、更不是去跟人乞討而來。
親愛的朋友,請記住,你就是一朵美麗的花,你只需要把自己「這朵花」好好燦爛地開出來,自然就會吸引美麗的蝴蝶來接近你、靠近你。
愛自己,就是「把自己變成一朵美麗的花」,如是而已。要把自己變成一朵美麗的花,那就請你:好好照顧自己。請你把自己當作是「自己的小孩」般,全心全意、義無反顧地去愛他。如此,你就療癒了自己的童年創傷與「愛的匱乏」。
因為很心疼那些在愛中匱乏、受苦的孩子,所以寫了這篇文章,希望過去那些閱讀我文章的辛苦靈魂也可以看到。不管過去你的遭遇是如何,請記得,你都是一朵美麗的花。這件事,無庸置疑的。
本文摘自「把自己愛回來」一書(方智出版), 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