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unnie Lei

照顧者的十大權利

照顧者的十大權利:

  • 1.我有權利照顧自己。這不是自私,這可以讓我提供更好的照顧。

  • 2.我有權利尋求別人的幫助(即使有親人反對),因為我了解自己能力與耐力的限度。

  • 3.我有權利和過去失智親人仍健康時,一樣地維持我的個人生活。

  • 4.我有權利做一些只為我自己的事,我了解我已經做了我能為失智親人做的事 (在合理的範圍內)。

  • 5.我有權利偶而生氣、憂鬱以及表達其他困擾的情緒

  • 6.我有權利拒絕親人有意無意經由罪惡感、生氣、憂鬱來操縱我。

  • 7.我有權利接受他人的體恤、情感、諒解以及接納我對失智親人所做的事。

  • 8.我有權利對我所完成的事感到自豪,為我的勇氣鼓掌。

  • 9.我有權利保護我的個體性,保護追求個人生活的權利。當失智親人不再需要我全時間照顧時,這可以支撐我生活下去。

  • 10.我有權利期待並要求國家對失智症患者及照顧者有進一步的協助。

 

設定合理的照顧目標及自我期待:認清自己的能力限度及個性,不為了「孝子孝女孝媳」的美名而逼迫自己,認清自己是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高興滿意的,認清自己不是完美的。


照顧負荷的嚴重程度與過去關係的好壞有關。過去與父母關係良好的子女,即使照顧工作很沈重,還是甘之如飴;


反之,原本關係惡劣,現在又不得不要照顧父母時,照顧者的壓力是難以承受的。


過去不負責的父親,甚至虐待孩子的父親,現在反過來需要子女照顧時,子女內心常是抗拒的。 打破對家庭暴力的沉默


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反應:輕度失智症患者在面對自己因退化所造成的失能時,常因無法接受而出現許多不穩定的情緒


如莫名生氣、說喪氣的話、覺得自己沒用等言詞。有時子女情緒常跟著父母情緒起伏不定,造成照顧上的壓力。當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時,宜尋求精神科的協助。


角色的反轉:昔日高高在上、權威的父母,今日變成需要子女來幫他洗澡、穿衣、洗臉等,子女唯恐傷及父母的自尊,但又必須協助其個人衛生等工作,心態上頗難調整。


特別是要照顧一向掌控大權,如今失智了卻事事仍要操控的父母,子女聽他的行不通,不聽他也會挨罵,處境十分艱難。有些子女對父母的畏懼,到父母年老時仍然存在。在角色的轉換上,雙方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1)自戀者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有所有權

自戀父母自己喪失被認同的機會,期望能成功的未竟事項,讓他們覺得有必要指導子女,


換句話說,目的是自戀父母本身需要受到關注和被外界認可,這會像是一種不成文的「單向」協議,


父母覺得孩子們違背了這個協議時,他們會覺得被不公正地對待和背叛了,


如果孩子無法滿足這些不言而喻的需求,父母可能會從極端的蔑視、憤怒、怒罵,冷戰,或給予心理甚至身體上的虐待。

在他們的腦海裡,他們堅信「自己為孩子的成功犧牲了一切」,當孩子們成功的時候,父母往往會邀功,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的成就被祝福或認可時,自戀父母可能會回應「他遣傳我會念書的特質,當我的和他一樣大時,也是班上成績最好的。」或者「我總是陪他在冰球練習場度好幾個小時,每天早上起床,帶他去練習,努力工作也是確保他能擁有最好的裝備。」白話的說是「我為我的孩子犧牲,還不是因為有我,他們不可能在哪裡,所以我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人」。

在某些情況下,自戀父母甚至會嫉妒孩子的成就,這讓人很困惑,這些孩子雖然在追求父母期許的目標,但是當他們意識到成功時,他們反而有衝突的情緒。 

 

2)自戀父母無法同理與情感連結

自戀父母的個人需求是如此壓倒性的占具所有的位置,以至於他們對於他人需求的認知極少,這也意味他們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上有極大困難的,他們自己的感受和未滿足的需求,幾乎掩蓋所有事情,思考一下!當你發現自己處於情緒動盪時,要如何感覺他人,並能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好像不太行!


據統計,自戀父母很可能也是由自戀父母養成的,無法給予他們所需要的「無條件的愛」,結果,當這些孩子有自己的孩子時,往往也困在這個循環,因為他們也只不斷關注自己未滿足的需求。 

 

3)自戀父母常常情緒勒索孩子

只要孩子夠順服,自戀的父母就會比較放縱及親切;面對不服從時,他們可能會生氣,父母依據孩子的行為給愛,這種不一致或不可預測性往往會導致子女情緒上的不安全感和共依存(co-dependence)。父母需要孩子讓自己感覺好,相反的,如果父母感覺不好,孩子對他們也有責任。

孩子常在被認同與懲罰間搖擺而感到混淆,這些混亂的訊息導致一種背叛的感覺,給予他們「愛和安全」的人同時也是「剝奪」的人,非常不平衡的自戀父母經常批評孩子,他們的說法是「想幫忙」,因為他們知道什麼對子女才是最好,傾向於作出貶低的評價,


(編:「我罵你也是對你好!」的說法,簡直打到千千萬萬個華人家庭「不打(罵)不成器」)也會利用偏袒兄弟姐妹或在同學友人間作比較來操弄,他們會不斷讚揚一個孩子,列出所有的好處,這意味著另一個孩子不配或不能比擬。(編:利用比較來分化兒女)

這些孩子覺得自己需要得到愛,但這種愛比較取決他們的「成就」之類的,由於童年時期不穩定的情緒波動,當他們成年時,也會認為若不遵照對方的期待,擔心會被拋棄,所以為了確保他們的需要,他們經常認為自己的主要作用是「照顧」他們的配偶、伴侶、父母、朋友或雇主。(編:你若有自戀父母,你可能也會因為習慣類似的對待及互動,落入與有自戀傾向者的關係

 

4)自戀父母就是要「控制

自戀父母控制孩子的行為,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感覺、做出什麼行為及做什麼決定,結果會讓這些孩子從來沒有發展自己真正的興趣,因為總是被告知他們的偏好應該是什麼,這種方式,孩子能自主的空間很少,隨著孩子成長,自然會想要追求自己的個性、獨立性和發展出人我界限,然而孩子的「獨立」卻是自戀父母的威脅,因為他們會「不被需要」了

  • 記住,孩子是自戀父母的「自戀供應」和「自尊」來源!

  • 所以為了維持現狀,他們會訴諸各種控制行為和控制機制,去強化子女的服從和防範「自主權」,


那以下常見的控制行為與機制是什麼?目的就是要讓子女持續滿足他們的需求。

 
  • 1.利用罪惡感:「我還不是為你犧牲才OOXX…」讓子女覺得自己好像虧欠父母,所以應要感念及讓父母開心或服從他們的期待。(編:過份強調孝道感覺也很像這個)

  • 2. 共依存關係:「我需要你,我沒有你怎麼活啊!」孩子經常被阻止擁有自己的關係或友誼,因為它威脅到他們在父母生活中的地位,孩子們對父母的幸福和福祉感到有責任,透過罪惡感更容易被操縱。(編:像是婆婆和媳婦爭寵的八點檔劇情,就是因為先生和婆婆剪不斷裡還亂的關係)

  • 3 .目標驅動的控制:「我們必須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的目標」,這些目標通常是父母的夢想與熱情,孩子是用來為他們實現他們期待的,子女覺得沒有活在父母的期待裡,會讓他們失望,並且也相信去實現這個目標,會讓他們得到強烈渴望已久的愛。

  • 4.明確控制:通常自戀傾向的父母會使用更微妙或不太明顯的控制或操弄手段,但有些人可能也會明確地說「服從我!不然就懲罰你」。孩子應該遵守他們被告知的行為或規範,否則會讓父母生氣、表現冷漠、暴力或是孩子自已產生內疚、差恥的感覺。

  • 5.收回愛(有條件地給予愛和關懷):「你值的我的愛,因為你的行為符合我的期待」,只要孩子能受控制,父母就會給愛,反之就會收回,孩子因為擔心父母的愛被收走而猶豫不決,他們寧可埋葬和否認自己的需求,進而也讓他們的自我及獨立性不足,為了獲得愛,他們覺得有必要成為父母期待他們成為的樣子。

  • 6.情緒亂倫的控制:自戀父母經常利用孩子來滿足他們生活中其他沒有被滿足的關係,事實上,孩子們往往會處理成年人的問題,或是被放到父母親的對立關係裡,這種控制會說「你才是我真正的愛,我生命中的熱情和最重要的人,我們一起對抗世界」,這迫使孩子去做困難的決定去選邊站。(編:自戀父母會分化家庭關係,父母一方與子女或是手足間)

如果看完以上,你感到心有慼慼焉,頓時想不到什麼是正常的父母,(unconditional parenting)「無條件的養育」應該是非自戀父母與自戀父母最明顯的差異,能夠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更傾向接納孩子本身,而不是依照孩子的行為或是成就而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支持孩子的「自我意識」且提供充分發揮自己潛力的空間,不是基於懼怕挫敗或擔心父母失望。 因此,無條件養育目標是給「愛」而不是為了獲得到什麼而努力的,作為一個孩子,你只因為存在就值得被愛了!   文章出處:http://www.positive-parenting-ally.com/narcissistic-parents.html

 

自戀的真相 特徵性特徵


操縱性-NPD 個人擅長操縱他人。他們將利用您的優點缺點來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是主要的操縱者,他們會仔細挑選使用的詞語來欺騙,脅迫,恐嚇,引誘和誤導您。


假道歉–NPD 個人永遠不會發自內心的道歉。相反,他們會給您一個假的。您會聽到諸如“對不起,但您……”或“對不起,但如果您沒有……”之類的信息。


責備轉移–NPD 這幾乎與缺乏問責性相伴。因為NPD的個人永遠不承擔責任,所以您總是會看到他們“過高”,並責怪他們周圍的所有人的錯誤和不法行為


投影–NPD 個人會指控您自己犯有罪

 



6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普京對美國歷數的七宗罪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普京對美國歷數的七宗罪,可謂是拳拳到肉、刀刀見血。幾乎涵蓋了經濟、軍事、政治、地緣戰略、科技等各個方面,清晰地刻畫出美帝國主義黑社會老大的醜惡嘴臉。 不論是歷史上大肆屠殺印第安人,還是如今瘋狂的掀起戰爭,美帝的罪惡都罄竹難書!今天,全球各國當以普京...

コメント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