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父母會傷人

作家相片: Sunnie LeiSunnie Lei

但其實會打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些共通的特質。一,他們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一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時,就藉打小孩來發洩情緒。他們鮮少考慮到,這麼做會對子女造成多大的傷害。

6259f507-c1a8-47fb-908b-6679365f7f0d

會施加身體暴力的父母經常是來自虐待孩子的家庭,成年後的行徑正是從兒時經歷中學來。他們的角色模範就是施虐者,而學會暴力是唯一能解決問題和情緒的方法,尤其是憤怒的情緒。

許多體罰的父母不曾表露或好好處理過情緒,且有許多需求未得滿足,在心理上依舊像個孩子。他們常把子女當父母的替身,向子女發洩情緒,以填彌不曾被父母滿足過的心理需求。當子女不能滿足他們時,便會勃然大怒,以致出手毆打。這時孩子更像父母的角色,因為施虐者兒時對父母憤恨難消卻無法抵抗,如今把子女當成父母,適足以恣意發洩這股憤怒。

一旦遇到父母的脾氣如排山倒海而來,受虐兒無論怎麼做都更加激怒父母。

人的信賴感和安全感一旦被父母破壞,就很難再恢復。我們會如何預料別人對待我們之道,全憑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而定。如果和父母的關係能滿足心理需求,你的權利和情緒也受到尊重,你就可以預期別人也會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你。這些正面的經驗使我們不那麼冥頑不靈,且能在成年的人際關係中坦然無懼。

對施虐者和受虐者而言,遷怒於人只暫時釋放施虐者的情緒。但怒火的根源仍在,其怒氣可能再度引爆。令人難過的是,他的箭靶依舊未變,子女註定要吸收這雷霆之怒,且將這傷害帶進成年期。

 
635985039793516392emotionalabusechild

所有的事全屯積在心裡,每次我想起這件事…….唉,一切都沒有改變。父親依舊待我非常殘暴。我很想告訴父母,我有多憤怒,但我只呆坐著緊咬雙唇。當父親又對我大發雷霆時,母親卻假裝什麼也沒聽見。

在不自覺的防衛機制中,受虐兒可能發展出若干極像父母的特質,其實這樣的父母是他們痛恨的。儘管他們發誓長大後絕不要像父母,但在種種壓力之下,他們很可能是施虐父母的翻版。只是這種症狀並不像部分人假設的那樣。

但最近的研究向這些假設挑戰:許多童年挨父母打的人日後並沒有變成施虐者,甚至連溫和、非體罰的管教也沒有。為了不讓女子承受像他們童年時錐心刺骨之痛,他們避免限制子女的行為,也不願意設立家規。這會對子女的發展產生負面衝擊,因為兒童必須知道什麼事可做或不可做。這樣才有保障。過度縱容產生的禍害,通常遠比挨打造成的傷害隱晦。

幸好,施虐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成年後可以學會克服自恨、擺脫父母的錯誤、化解未消的憤怒,不再過度懼怕、無法信賴別人,並重建自己的安全感。

幼年時,家庭系統早就構成你對世事的看法,和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待人處世。

需要改變這些早年的決定,進而改變人生願景,但你一定要先瞭解自己有多少感受、待人處世之道及信念,是受家庭影響?

健全的家庭系統和不健全的家庭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家庭成員有沒有表現個人風格的自由。健全的家庭幸勵個人展現特色、責任和獨立,引導孩子自由發展和自重。

 
1470078_10152030058118651_568297881_n

事實上,你沒有必要了讓自己好受點和改變人生而原諒父母。

我越想越明白,如此一來赦罪太像另一種模式的否認:「如果我原諒你,我們就可以假裝那些事情並沒有那麼恐怖。」我終於領悟到,原諒的這個層面使許多人無法繼續好好過日子

這些年來,我看見許多這樣的例子:情緒和心靈的平靜來自釋放自己脫離問題父母的轄制,但不必輕易原諒他們;而且唯有處理過強烈憤怒和痛苦情緒,並將一切責任丟還給父母,你才會獲得真正的釋放。

心裡獨立並不意味著必須切斷與父母的關係,而是你可以是家中的一員,同時也是獨立的個體。也就是說,你做你自己,也讓父母做他們自己。

桑荻:「蘇珊,我想做個好人,我從小就被導好人要幫助別人。」 蘇珊:「如果你對待自己像對待父母那麼好,可能就不需要來找我了。你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了--你對每個人都很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我提醒她,父母不一定會改變,但如果她調整回應父母的方法,就能改變這段親子關係。光是這樣就可能使父母有所改變,即使父母依舊不改初衷,桑荻也可以將親子間的關係變得平衡。

 

你的童年是否快樂已無法改變。唯一還能使上力的只是改變你的信念,弄清楚到底誰應該為你痛苦的童年負責。這個轉變很重要,因為除非你能誠實地評估誰該負責,否則將一輩子自己該負責。只要你一直責怪自己,就會承受羞恥且自恨,也將用盡各種方法懲罰自己。

重點不是你父母應該為此負多少責任,而是你要瞭解自己不必負任何責任。

為沒有快樂的童年感到悲傷,與自憐並不干。陷入自憐泥淖的人會等著別人來修正他們的人生,以逃避個人的責任,缺乏勇氣做我要求你做的事。主動承接悲傷,而不是被動領受,將使你鬆開這情緒的捆綁、不再悲傷,且能坦然解決問題。

notlistening

不收回去的東西,就會繼續傳下去。如果你不處理害怕、罪惡感和對父母的憤怒,將遷怒於配偶或子女。

一旦找父母抗爭,大部分的問題父母將會反擊。如果他們願意傾聽、有理性、尊重你的感受、樂意提升你的獨立性,他們就不會是問題父母。

我很感激你們為我做了麼多事,但這些事並不能彌補你們毆打我(始終批評我、對我動粗、羞辱我)所造成的傷害。要父母面對自己的缺點,明瞭他們對子女造成的顯著傷害,是很難堪的事。但是,父母的傷心,也可能是操縱,控制子女的方法,想挑起你的罪惡感使你讓步。

你與父母的抗爭可能讓有些手足覺得備受威脅,因此非常憤怨你破壞家庭的平衡。

「向父母抗爭」是邁向自主旅程高峰的方法。 在任何抗爭中,無論發生什麼狀況,你都是贏家,因為你這麼做,實在勇氣可嘉。 即使你沒有凱旋而歸、沒有完全說出想說的話、在抗爭過程中變得防衛,最後只得自圓其說,或父母最後站起來離去………你依舊做了想做且該做的事。你已經對自己和父母說了重要的實話,害你長期陷入與父母關係羅網的恐懼已不再能控制你。

有些人的問題不在如何懷著怒氣與父母保持連絡,而在如何控制怒氣。你可能常對週遭人大發雷霆,卻對真正氣的那個人,即你的父母噤若寒蟬。你的怒氣可能隨時蓄勢待發,除了父母之外,你會遷怒身邊的人。你也可能太難相處、好鬥,以致沒有人敢和你做朋友。

 

我最受傷的是,知道他們一點也不在乎我,且從沒在乎過。就任何正常的愛的定義來說,他們根本不愛我。破除這個循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轉而隨時為子女付出,而非複製你父母當年的行徑。

29bbf6d900000578-3129446-image-m-23_1434624005900

好幾次我對子女大吼大叫,要他們進房間去,讓我一個人靜一下。我覺得他們怎麼那麼無能、需索無度。但自從我接受心理治療之後,才明白那正是母親待我之道。

有毒父母的標記就是:他們鮮少為自己那些傷人的行為道歉。因此向你可能傷害到的人道歉--尤其是自己的子女,是破除這個循環的重要關鍵。你可能發現道歉令人尷尬,或者視此為懦弱,甚至可能害怕道歉將損傷父母的權威,但我發現道歉反而會讓孩子更尊敬你。即使兒童也感受得出,主動道歉是一種品德和勇氣,而且衷心的道歉具有止痛療傷和打破循環的效能。

當你向子女道歉時,就是在教導他們信賴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等於在說:「你認為我對你的處罰不當,確實如此。你有這種感受是正確的。」你同時讓子女看見,即使父母也會犯錯,但你願意負責。這樣的訊息意味著,子女犯錯並沒有關係,只要他們能負責。藉由道歉,你正是在做「愛的模範」

你握有改變子女命運的力量。當你讓自己脫離罪惡感、自恨和憤怒的遺緒時,也解救子女脫離這些循環。當你中止家庭慣有的行為模式、打破家族歷來的循環時,就是給子孫代代相傳的無價之寶,因你等於塑造了未來。

 

愛的行為表現並不會使人飽受折磨、失去平衡或產生自恨的情緒。愛不會讓人受傷,而是美好的感受。有愛的感受會增進你情緒的健康。當某人愛你時,你會覺得被接納、關心、有價值且受尊重。真愛會使人產溫馨、喜樂、安全、穩定與內心祥和等感受。

一旦瞭解什麼是愛,你可能就知道父母根本不會或不知道怎麼去愛。這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實之一。但是當你清楚限定父母的行為、瞭解他們的能力有限,且知道你的損失是因他們的缺失造成時,不啻是敞開人生的大門,讓別人有機會真心愛你。

你年幼時就像其他兒童一樣,全憑父母的認同與否,來判定自己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但由於有毒的父母斷定的事務往往是扭曲的,因此你往往犧牲自己的觀點,去相信某些看似不對的事。長大之後,你依舊會做這樣的犧牲。

你將發現即使父母不認同你的意見,或不贊成你做的事,你依舊能忍受因此產生的焦慮感,因為你再也不需要他們幫你做任何判斷。你已經能凡事自已下定論。

你越懂得自我定義且獨立,就越不討父母喜歡。記住,有毒父母的特質就是對任何改變都備受威脅,他們可能是最後接受你較健康之新行為的人。這便是為什麼自信重要的原因。

當你越來越能控制自己過去和現在與父母的關係,你將會發現與其他人的關係,尤其是與自己的關係也大幅改善。你將擁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這可能是你生平第一次有如此感受。

 

父母會傷人 By 蘇珊•佛渥德博士(Susan Forward) Publisher: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