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會把耶穌的名字和科學聯想在一起。而很可能的,那些會從他那兒尋求技術解答的人,會期望他以宗教而不是以科學的方式回答。然而,在他臨在時,我所得到的其中一個令我最驚奇的啟示是:能夠觀察到他對實相的愛,以及他對實相的掌握。
在我們交談的許多日子裡,他從未把實相區分為不同的等級。他並沒有將神學定位於一個角落,而將科學定位於另一個角落。對他來說,都是實相。就好像一個體操運動員可能此刻在空中,而下一刻在地面,他的優雅是流暢的,而且總是一體連貫的。
在這一章提及上主和靈性的部分,對有些讀者來說,可能看起來不合乎科學。然而,對耶穌而言,科學是本於萬物實用性的學問,這門學問在它的源頭未被考量之前,是不可能完整的。
其他的讀者,在發現耶穌如何自在的暢談純物理學領域時,則會感到驚奇萬分。完成寫這份手稿之前,我有幸將部分手稿呈現給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過目。相當一致的,有一種驚訝的回應加上這樣的陳述:“ 我期待聽到靈性真理,沒想到這是純粹的科學 ﹗”
在我們的談話中,對於生命運作的方式有許多詳盡的敘述。這些說明大多需要保留在它們原始的上下文裡,在那兒它們和耶穌的其它訊息有更多的關聯性。因此,我在這一章所收集的,並不是耶穌對於萬物之組成的全部講述。
反而,我收集的是那些能夠闡明未來科學見解的啟示,以及那些會促使未來科學見解的重點和發展。對我而言,和耶穌談論科學最大的收益是:見證他對科學的精通,而科學通常是被排除於所有與上主有關的主題之外。
在科學的殿堂裡,神學被認定為會扭曲對實相的客觀性,確實,這在昔日已發生過許多次了。然而,我們正在學習,感知最細微的層次是沒有客觀性的。
任何人事物都會受到感知的情況和感知儀器的影響。所以,終極的標準並不是被擅自推定的客觀性,而是在最大可能的可信範圍內評估資訊的能力。就在這個點上,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承認與否,科學已進入神學的領域。
在耶穌教過我的所有事物中,或許沒有一個比真理的主題與生命的所有領域更相關的。“科學是真理與實相之間的對話,” 他說。“你有整個宇宙展現在你面前,但是直到你了解真理和實相之間的重要關聯性之前,你並不了解科學。”
因為執著於所有權的爭議,真理的歷史是在一連串的血腥和戰爭中流過的。然而,已被承諾的是:“你會明白真理,而真理會給你自由"。
當這個深邃的啟示來臨時,它會以科學發現的形式展現嗎?
它會在科學法則的論文,或一些令人驚奇的嶄新現象中被發現嗎?
或者它會以一種最終的澄清形式展現,澄清真理的本質?
我喜歡相信後面的選擇是更有可能的。我的偏好,因為耶穌以宇宙存在實相為背景的真理本質之教理而增強。
他特別強調說,“超脫所有你可能創造或相信的個人實相之外,實相有一個始終如一的基礎,而這正是上主透過萬物所展現的本質和存在。”
這個實相可以經由 所有內在和外在的感官、所有的情感、每一種科學儀器而被感知。實相的顯著特性是:它的整體一貫性容許以任何一種感知的方法去證實它。例如,我們的眼睛、鼻子、和味覺都證實了香甜美味的櫻桃派的存在。即使你不喜歡櫻桃派,你所有的感官仍然會證實這是一個櫻桃派。
在可信的範圍內,對於整體感知的定論來說,見解是次要的。這在科學上也是如此,比較從幾個來源取得的資料,用數學來證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證據」的本質。“因為,實相是始終如一的、可測量的、不偏不倚的,而且,萬物一致的可預測本質,持續的履行它的任務,不顧及特殊利益,你對實相唯一的任務就是:誠實的去體驗、感知、和描述它。
基本的實相對於任何願意如實的靜觀它和與它互動的人,都是可證得的。若你未能有意識的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你被你個人的創造和對於實相的信念禁錮了,你把它們和真實的本質混淆了。
另一個原因是:實相的浩瀚無邊確實在共同的整體內,容納了許多的變化。
實相始終如一的基礎,是造物主給萬物和人類的平等贈禮。除了這個關鍵點以外,從某些方面來說,你了解或領會「你對實相的觀點」和「它們所屬的背景」之間的差異並不重要。
如果,一個人可以改變實相去符合自己個人的觀點,然後將它強加在別人身上,自由意志就會被破壞。“此外,基本的實相並非由知識精英或特權階級所持有,也不是由他們控制的。它只能經由體驗、觀察、比較、整合、以及誠實才得以確認。
當一個人擴展生命的能力增強時,他掌握實相的能力也隨之增長。實相對於任何一個敞開心胸觀察和傾聽的人都是可證得的。
“在另一方面,真理是一個人經由「單純性」和他能夠掌握生命裡持續循環出現因素的「信心」而得到的完美理解。
真理是意識的廣度與深度,它超越實相,並且將實相昇華為簡單的理解!從外在表象、條件、和受限感知的有限層面,真理釋放你、使你自由。
因此,每個人邁向卓越覺知的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的。
真理根植於共同的實相裡,然而它並不是原型的 ( archetypal )。真理透過體驗,從一個人的意識裡展現,好像暴風雨後出現的彩虹。就像「愛」一樣,真理是你本性深處的一部分。
當每一個挑戰和實相的改變在向你訴說「空無」時,真理是那個你所發現的恆久性。我常常在暴風雨裡把我的使徒帶到海上,教他們如何獲得看似不存在的平衡。這就是真理的道路,而且,它並未與它臻至完美的實相分離。真理是實相原有的。
上主並未和神聖真理分離,宇宙也沒有和它的真理分離,我也沒有和我的真理分離,你也沒有和你的真理分離。“真理和「完整性」相似。尊重終極「完整性」的概念就是尊重真理。
人類長久以來不誠實的習性使你以為真理是在別的地方,或是在一個具有完美秩序的先前領域裡被供奉著。真理是萬物存在活生生的一部分,是生命意義、確定性、和目的的忠貞提醒者,是你航行時的指南針。
如果,一個人試圖從了悟真理去得到自由,或許,先承認並允許「了悟真理過程的自由」才是明智的!
“將真理從象牙塔中釋放出來。
真理並不在實相之前、制定實相、
或取代上主而成為源頭。”
耶穌說沒有什麼比「哲學誤解真理是原型的( archetypal )」更使我們與實相分離,或更使我們在真正追求真理時分心。在這情形下,原型的真理只是加放在所有實相後續創造上的僵化概念。
當然,這對我們身為實相的共同創造者而言,會是對自由意志的終極干擾,而且,依據耶穌所言,這和神性的所有原則相互對立。成長會是無法想像的,天真的感知也是。
關於科學的步驟,耶穌說:“實相是你開始的地方。真理是你透過觀察恆久模式之後所提取的。真理是圓滿的理解那些已證實為對生命是可行的、有用的、和進步的一切。”
在提出我們的科學討論前,確立這些優先順序是必要的前言,因為,據他說:“對真理的誤解和誤用,比所有其它因素合起來更延緩科學的進展。”他對於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作了以上的陳述。
在「分離邏輯」的制訂過程中,他認為柏拉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柏拉圖理論的形成,是經由假設:「理想」是原型的,而「實相」是脆弱、不完美的替代品。儘管柏拉圖的推論巧妙華美,以及他神秘洞察力的知識深度,柏拉圖的哲學對西方科學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它也為某些誤導的假設提供了「知識上」的助力,如:屬於完美的造物主,因為不完美實相的濃厚密度,而與「這些被造物」疏離。獨立於實相之外而產生的概念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不尊重實相而制訂的概念,會對進展和真實的可用性造成負面和停滯的影響。
耶穌說:“理想主義哲學的問題是:它把真理視為一個原型的概念,而實相以一種略為不完美的形式從真理衍生出來。”依據這個觀點,實相與理想的配合只是隨機的、大概的、和不完美的。
「知識理想主義」假設:真理是主要的和完美的,實相是衍生的和不完美的。從科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探討宇宙的方式有兩個致命的瑕疵。
第一,它會因為對宇宙的偏見而抵銷了客觀性。
第二,預期實相的不完美,變成草率觀察、不實報導、和自私辯護的藉口。
當分歧被視為是可預期的誤差,因為某些被贊同的「僵化概念」而可以被忽略時,第二個致命的瑕疵就變得特別明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戰爭是因為:兩個或更多的僵化概念之間無法解決的衝突而引起的。過多的能量、智力、和時間也被浪費在找尋一個可控制所有人的真理的徒勞之舉上。“在這樣的追尋中,一個人已完全遠離了真理的道路,因為,真理是在那曾經只有衝突的地方,為生命帶來意義與平衡之恆久不變的要素。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而這條道路在天堂和地球上都是一種滿足與成就。然而,被歌功頌德的知識有著容易使人滑落的高岩,只會帶來落入分離的危險。
“真理不是原型的。實相是基本的!上主是原型的!真理是經由體驗真理的不變性以及真理帶給生命的平衡力量,而被證得之理解上的成就。“這是結合上主與科學的一個方程式。
因為,它也修正了科學的步驟,用客觀性去探討實相,並從中萃取真理。”
接著他補充說,“先假設一個真理或理論為一種理想化的概念,然後從實相中榨取適合證明這個理論的證據模式,這是不正確的科學步驟。
科學的目的是去證實實相,而不是去證明理論!
在浩瀚無邊的實相裡,如果你能省略夠多的證據,並且容忍夠大的誤差範圍,你永遠可以找到一個相配合的理論。”
他補充說,以理論為主的科學,將無法避免的導致「無神論」的概念,以及「排放有毒廢物的工業」。當他那樣說的時候,我心裡也想起,可能有控制的動機,驅使科學努力去證實理論而不是實相。
理論代表了「智慧財產權」。因此,任何來自「智慧財產權」的淨利都會有同樣的專利權﹗
如果,實相是上主賜給萬物的平等贈禮,那麼,確認實相會是對我們共同財產的一項貢獻。
今日在科學上,仍然可以看到錯誤的步驟,雖然它正在消失當中。一個多世紀以來,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已逐漸式微,因為科學性的思維,現在正直接面臨實相。
如果不是直接正視實相為最初存在的嶄新觀念形成,沒有任何一個二十世紀的重大突破會是可能的。然而,這並不是從二十世紀才開始的。和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相比,亞里斯多德派的哲學是大自然為「真理之母」。
依據這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言,真理是從最初沒有偏見的實相經驗中被萃取出來的。
實相是我們理解的基礎,而仔細的研究它,會提供一個對「大自然」更精確的描述。
在過去,實驗派的科學家,從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中,汲取他們的方法,而理論派的科學家,則傾向於從柏拉圖的理論中,獲取他們的方法。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之後,理論派和實驗派各分支的科學家,發現他們之間的分界線幾乎消失了。
當客觀性和科學的超然正在提昇時,理想主義卻如同雜草般被謹慎的拔除了。因此,當理想主義被排除時,把上主包含在科學之內的哲學假設也被去除了。在學術團體裡,對於「神性」極度緘默,而「無神論」則為至高的主流。
然而,由於「矛盾」的奇妙本質,在理想主義被去除之後,上主的實相反而可以被看得更清楚。西元一九六五年,科學已跨越了「無極」的門檻〜同時在微小的粒子物理學領域,並廣泛的在銀河系的探索。
深遠浩瀚、不可抑止、相同於萬物臨在的實相,不可能會有更純淨的昇華!從一九六五年起,有「超自然」含義的重要科學文獻開始出現,起初像是涓滴細流,後來是顯而易見的流水,而現在則成為小河溪流。
在科學文獻裡,甚至偶爾提及上主的概念。這當然是指秩序的最高主宰,因為在科學的領域裡,奇蹟的上主仍然不被承認。經由解釋「帶我們回歸上主,是真理的功能」,耶穌幫助我了解這個發展中的趨勢。如果它帶領我們回歸上主,我們可以認定它是真理。
“科學正確的沿著一條線向前,從「最初的實相」到「實用的真理」,然後進入「實際的應用」。將「理想主義」引介到科學界裡通常是有益的,但是,僅止於「完美應用」的觀念和定義它們原本的特性。
巴克敏斯特 · 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的成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採用正統的工程學原理,並且透過理想主義的昇華使它們更完美。(譯註:Ch13-p337)
“還有另一個「理想」與科學相關的情況。然而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我希望你會了解,我絕對不是指把「理想」強加於科學上。那會像追求原型真理一樣的無益和退步。”“在此時此刻,科學仍然是外在導向的,並且由客觀的標準駕馭著。
對當今科學步驟的水準而言,這是正確且必要的。科學正處於躍升至「真理是什麼」的更宏偉定義的起點上。到那時,「理想」對於科學將呈現一個嶄新的意義,而且不會有「理想」偏離實相的危險”。
帶著些許的猶豫,我問: “如果你告訴我那個更偉大的真理,我會了解嗎?”“會,我想你會了解,因為身為一位畫家,你已經在你的工作中運用它了。
事實上,這個更宏偉的真理首先會經由像你這樣會展示它的力量的人們,在科學領域之外被感知和運用。”“那麼,它是什麼呢?” 我懇求。“真理的最終極條件是:內在和外在合一的那個點。無論你多麼徹底的研究和觀察情境的外在因素,在你定位內在的動力,以及它們和外在的關係之前,你並不知道完整的真理。
依此類推,無論你多麼的了解內在 ;除非你同時了解它對外在的影響,否則你並未擁有完整的真理。隱藏和外顯的宇宙是一體的。在隱藏和外顯之間那個完美的靜止點上,有一個高度同步性的狀態,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在那裡進入一個「無阻力」的無限潛能模式。
這並不是物質的瓦解。這是它與完美平衡的「原點」同步。( 他解釋,平衡是高度同步性的完美靜止。)
譯註:Ch13-p337
巴克敏斯特. 富勒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1895.07.12~ 1983.07.01)出生於美國麻州,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工程師、發明家、思想家和詩人,他擁有 2,000 個重大發明,比如:短程線穹頂建築,是用三角 測繪工具建築而成的。
富勒宣導有關技術與人類生存的思想,他稱這種思想為“dymaxion”~ 以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以最少結構提供最大強度、以最少能量做最多事情,他所做的任何設計都是按照這種理想。
富勒設計的 dymaxion 房子不需要很多的成本,它包括了人們在此生活所需要的任何東西,
能源來自太陽,水是清潔的,而且是可重複利用的。
富勒把我們這個星球稱之為“地球太空船”,人類是地球太空船裡的太空人,以每小時10萬公里的速度環繞著太陽旅行,人們必須聰明的、有計劃的、重複的使用地球所提供的自然資源。只有當人們知道如何正確運行地球時,才能使人類倖免於難。
富勒是環保意識的先鋒,後來許多環保建築的靈感源自於他的設計理念。
了解「原點」( zero point ) 並不是「空無」。它是「無極」的一個名稱。擁有這項知識將會為自然科學做到,就像「零」( zero )為數學所做的,〜擴展它的潛能,超越所有界限。
高度同步性是你們視為理想的模式、律動、比率以及和諧的終極來源。這項知識將會賦「理想」的概念嶄新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這個點,人們也會了解「理想」是隱藏在宇宙內部的,不是頭腦所產生的樣本被強加在宇宙的外部。”
然後他堅定的看著我說,“頭腦 ( mind ) 無法創造真實的理想。頭腦是衍生的,不是起因。頭腦是從同一個會讓你以為是它創造的理想狀態中被衍生出來的。
這類混淆的原因是:在高度同步性的狀態裡,因和果是相同的。當「覺知」從那個神聖的點分離時,因和果被視為是互補的。
頭腦以它典型的兩極性,記錄了結果,同時也選擇記憶它自己為起因的要素。”
他已經預料到我下一個問題:“是的,有一個「宇宙思維」( universal mind ),它儲存了最初起因的所有記憶,並監測它無限的潛能。
它不像個人的頭腦會混淆因果而運作,因為它從未離開高度同步性的狀態。”在我們許多的談話中,這是唯一的一次他提到「宇宙思維」。或許,需要說的一切,都包含在這個句子裡了。
我喜歡想像他是在轉移我的注意力,以避免我的頭腦利用這題目來增強自己。他總是輕輕的把我的注意力帶回「神聖天心」的更偉大智慧。事實上,他經由提醒我:「神聖天心」是每一個人內外合一的點,來總結我們這部分的談話。
“這個點是你個人真理的所在。在「神聖天心」裡有比任何頭腦所能理解的更多智慧。”
為何「因果」不是宇宙的基礎,反而是擴展的現象所衍生出來的表現形式。如果在高度同步性的「原點」有完美的靜止,那麼,「因果」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呢?
他解釋:
“完美的靜止是完美的平衡:萬物從這神聖的當下展現成形。
但是,這不是停滯的、或無生命力的靜態。它充滿了交流,這是經由整體的不同部分,認出並回應彼此,而產生的。
在這狀態裡,互動的可能範圍包括:所有局部相互支持的單純和諧;以及密度可能因為不協調與不和諧的狀況而累積。
當這情況發生時,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需要用來保持和諧。這就產生了「因果」,因為這是宇宙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互動和再平衡的方式。
三種互動的模式,都同時存在於宇宙中。在完美的「靜止」裡,有著完美的「同步性」。在「分離」的極端,「因果律」盛行。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相互共同性」是生存的趨勢。”當他說話時,我記起那偉大的三角 ,包含了「愛、金剛微粒、和靈性」,於是,我開始想像他曾清晰表達的那個完美和奇妙的整合。
他解釋,「愛」是那個源頭〜那個供給萬物生命和能量的力量。「金剛微粒」是真正無法分割的微粒 (原子的原意) ,而他有時候稱它們為「無極微粒」。它們構成了萬物共通的、普遍的形體。
關於「靈性」,他說道:“只有一體靈性,是所有萬物連續且不可分裂的母體。"「靈性」在萬物之中、環繞著萬物、與萬物同在、而且屬於萬物。萬物是不可分離且不可分割的,而「靈性」無處不是。
萬物是不可分離且不可分割的,而「靈性」無處不是。這是終極的連結,真正的「統一場」。(譯註: CH13-p340-1)
二十世紀科學界的發現和假設已導向一種視野:關於宇宙原有的秩序、創造性的過程、以及回應秩序之「充滿活力的持續改變」。
基本上,萬物在目前已被視為一種持續性潛能的流動,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展現為分離的物質。
「統一場」的概念在科學界有許多的爭論,也因此,我問耶穌: “「奇點」是一個正確的概念嗎 ?” (譯註: CH13-p340-2)“不是在微粒的領域裡。
由於「一體靈性」,以及萬物高度整合、同步的本質,是有一個「奇點」的面向。它只有在提到「同一體」時是有意義的名詞,可是,在提到分離的微粒或點時,就沒有意義了。
「奇點」是「高度同步性」的功能,它可以壓縮萬物的任何或所有部分,成為無限潛能的單一狀態。從分離的面向來看,絕對的「奇點」是不存在的。物質存在的律法是不支持分離的。”
現在很容易理解,唯有藉著去除我們的分離概念,我們才能瞭解相對論的領域。顯然的「一體靈性」的概念,是神性與實用性之間重要的界面。
但是,繼續困擾著我的是有關「愛」的問題。「愛」的力量如何延伸到粒子物理學的領域?他重複說了許多次,
「愛」永遠是首要的,因為「愛」呼喚萬物聚合在一起。
「愛」促進了合一。
「愛」結合了微粒,並組成了關係。
這物質的媒介是「磁力」。這力量應用於物質存在則是「壓縮」。「愛」的本質揭示為物質的力量、創造的源頭、和造化的維持者。
他經常提醒我,他所指的力量並不是親切關係的甜蜜,世人們最常視為是「愛」的那種「巧克力和玫瑰」般的情感。這並不是說,這種情感的根源不來自於「愛」的真實力量,但是,如果多愁善感的情感是我們所了解的「愛」,我們將會無法解釋我們的生命,更甭說去實現它們了。
譯註:CH13-p340-1「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ies)
是一種只用單一「場論」就可以允許所有種類的「基本相互作用」之間的基本粒子,在同一原則之下,可以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的理論。
「統一場論」致力於數學、物理學、以及在「物質結構和組成」之理論上的統一。這個名詞首先由「愛因斯坦」提出,在他生命最後的三十年都專注於證明這個理論。雖然他尚未完成,但他相信:總有一天有人會成功的證明它。
譯註: CH13-p340-2「奇點」( singularity )
「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
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在「大爆炸」之前的初始狀態是「奇點」。「時空奇點 (引力奇點) 」即「大爆炸」的起始點。
宇宙(時間-空間) 是從這一點的「大爆炸」後而膨脹形成的。另一種被「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奇點類型,是在一個「黑洞」的內部:任何一個恒星在向中心點塌縮會形成「黑洞」,在其內部會形成一個被事界 (event horizon)覆蓋的「奇點」,導致所有物質都流向一個點。
耶穌總是以一種非常神聖和崇敬的方式訴說「愛的力量」。然而,「愛的力量」有一種科學成分,最適合在這章節裡分享。我現在以最深的敬意和感恩分享這奇妙的訊息。
“如果你想要以科學的方式思索「愛」的功能,把它想成是一個逆轉的傳遞〜當第三個穩定因素出現在兩個互補力量的作用點時,兩個互補力量會交換模式,而且一個變成另一個。
這是原始的「磁力」與「壓縮」。這是在所有原始微粒與能量之間進行的功能。在有機生命裡,DNA被組成來傳導這複雜且神秘的功能。這也是個似非而是的祕密,它優先、取代、超越、以及調和所有架構的模式,成為簡單的流動性。”
稍後,他更仔細的解釋這訊息。“這原始的「愛的力量」之內具有「自我覺知、自我認知、和自我對話」的功能。
這會是真的,不管你稱「愛」為「自性」或「能量」。你可以稱它為「真我」的力量。透過內在的交流,「整體」開始覺知到它多變的可能性。潛能的差異性被建立,而且它們的作用也開始了。同時,有一種保持與一種釋放的作用,這顯示了「恆定中心」的臨在,對活躍的可變物而言,它中立的存在著。
對於「壓縮」與「擴展」的能量而言,這個領域可被視為功能性運作的「零點」。然而,它的中心可以被標示為「零」。「整體」的外在周邊決不可能被測定,因為沒有一點是元素之間尚未連結的。
「整體」是以它的特徵和品質而被界定的〜並不是以它的邊界!然而,它的中心可以被標示為「零」。從這個點「擴展」的力量,以指數方式倍增其釋放的能量。
同時,透過能量的張力,能量從一個「擴展」的極端被轉變到另一個。經由這些逆轉,產生了力矩 ( 譯註CH13-p341-1 ),而這形成了一個磁性的旋轉或旋渦。”
譯註:CH13-p341-1力矩 ( torque ) 在物理學裡,力矩是一個向量;正如同「作用力」導致出物體的運動的改變,「力矩」導致出物體的旋轉運動的改變。
「作用力」可以被想像為一種推或拉所需的力,「力矩」則可以被想像為一種扭轉所需的物理量。當一個物體在靜態平衡時,淨「作用力」是零,對任何一點的淨「力矩」也是零。
直至今日,這些令人敬畏且重要的見解仍然超乎我的理解力。.然而,他的解釋在創造的其它層面增添了豐富的深度,那些是我比較容易了解的。
有一個令人讚嘆的見解,已經以各種方式被證明為有用的:“磁力是原始能量原本就具有的。
既然你是這能量的一部分,你不必刻意去產生或操縱它。你必須做的是:透過自我的覺察和認知,使你與它的連結穩定。”
這個說明再次加強了「愛」必須被認知為我們自我覺知的基礎的理由!愛、磁力、和壓縮〜能量的原始起因〜持續支持我們的生命,即使是在創造展現的遙遠岸邊。
然而,透過有效的技術性界面,直接使用這些潛能之泉源的能力,仍然超越我們的掌握。我們目前用來定義我們存在的思維和功能架構,尚未涵蓋這新的領域。我對於他這個解釋特別感到好奇〜整個宇宙是被建立在「壓縮」上的,而且這就是能量的律法。
簡單的說,「壓縮」產生能量,而「擴展」釋放能量。他進一步強調:每一個「壓縮」都產生新的能量。這引發了一個有關「能量守恆定律」的問題。( 譯註:p301 p302 )“當能量有一個固定的數量,新的能量如何被創造?”
“透過無法衡量的「壓縮」程度,宇宙的能量被建立起來,然後它們在巨大的爆炸中被釋放,這爆炸通常被稱為「大爆炸」。從這巨大的爆炸中釋放出「光子」〜在被創造的熱力領域裡,「光」代表運動的常數。
透過這「壓縮」的釋放,同時產生了可觀察的距離,你把這距離視為「空間」,而你把基本模式的形成視為「物質」。因此,你擁有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
這是創造的一個關鍵點。透過「爆炸」能量被釋放,這實際上是「逆轉」它被制定的基本方式。從那時起,這被釋放的能量維持本身「固定的數量」,但透過類似的「逆轉」,可以重新產生能量。
耶穌與科學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