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unnie Lei

轉世的人際關係


《轉世的人際關係》


在你所有轉世的存在中,你一直在擴展你的意識、你的意念、你的感知、你的價值觀。你掙脫了自設的限制,而在你學會脫離狹窄的觀念與教條時,你精神上便有了成長。


可是,你學習的速度完全看你自己:對善惡的狹窄、教條性或死板的觀念會妨礙你。


如果你不選擇在精神上與心靈上有彈性的話,關於存在本質的過於狹窄的觀念可能跟隨你幾世之久。


這些死板的概念的確可以像牽狗的皮帶一樣,使你被迫像被縛的小狗般繞著很小的圈子打轉。在這種情形,也許在一組的人生里,你發現自己一直在與善惡的概念打仗,繞著一個困擾、猶疑和憂慮的圈子打轉。


因為“物以類聚”之故,你的朋友和熟人也都會關心同樣的問題。因此,我再一次告訴你,你們對善惡的許多概念是極為扭曲的,遮蔽了所有你對實相本質的了解。


如果你在心中形成了一個罪惡感,那它對你就是個實相,你必須去解決它。但你們許多人為了不充分的理由形成罪惡感,而你們沒道理地為自己套上這罪惡感的鞍。


在你們行動的次元里好像有各類荒唐的罪惡。讓我告訴你們,恨一種惡的人只會創造出另一種惡來。


由你們的參考點內,你們常常很難知覺到所有的事件都是為達到創造性,或信賴你們自己天性中即興的創造性。


在你們的系統內,殺戮顯然是個道德上的罪,但為懲罪而處死另一個人只加重了原先的錯誤。有個建立了一個教會----如果你要的話,可說一個文明----的有名人物一度曾說:“如果有人打你左臉,就轉過右臉讓他打。”不過,那句話的本來意義應該被了解。


你應該給他另一邊臉,因為你領悟到基本上打人的人只是打他自己。那麼你就自由了,而那個反應是個適當的反應。


可是如果你沒了解這個了解而心懷怨恨的給他另一邊臉,或如果你出自一種假道學的優越感而給他另一邊臉,那麼那反應就一點都不合適了。


所有這些都適用於你轉世存在中的人際關係上,並且當然也與你目前的日常經驗極為相關。如果你恨別人,只要你讓那恨在你心中燃燒多少輩子,那恨就可以把你跟他綁在一起多少輩子。

在這一生及所有的​​來生中,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特質上,就會吸引那些特質到你的身上。如果你極關心那些你覺得別人加諸於你的不公平,那你就會吸引更多這種經驗,而且如果這繼續下去,那麼它將會反映在你下一生中。


不過在每世之間確實有“時間”來了解與沈思。


但是那些在此生不利用這種機會的人,通常在此生結束時也不會這樣做。意識會擴展。它會創造。它會盡全力這樣做。可是並沒有在你自己之外的力量來強迫你了解或面對這些問題


那麼,說“當這一生過去了,我會回顧我的經驗,而修正我的道路”是沒用的。這就像一個年輕人說:“當我老了,退休了,我會去用我現在沒去發展的那些才能。”你現在就在為你的“來生”佈置舞台。你今日之所思,不管怎麼樣總會變成造就你下一生的料子。沒有神咒可令你聰明,可使你充滿了了解和慈悲,可以擴展你的意識。


你的思想和每日的經驗包含了那答案。在此生的任何成功,任何能力都是由過去經驗中努力獲得的,它們理當屬於你。你曾努力工作以發展它們。


如果你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熟人和事業上來往的人,你也可以看出你是個怎樣的人,因為“物以類聚”,你們彼此吸引,由於非常基本的內在相似處。


如果在一天中不同的時候你花五分鐘檢查一下你的思想,一個月做好幾次,你就的確會對你到此為止為自己安排的下一生是哪種生活,收到一個正確的印象。如果你不喜歡你所發現的,那你最好開始改變你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質

 

你能做得到。沒有規定說在每一生中你必須再遇見你以前所認識的人。但由於同類相吸的天性,事實卻往往如此。


你生在你現在這個家庭裡也許有很多理由。但在你死後你也許發現與過去某一生的某個人有更強的情感關係。舉例來說,如果你結了婚,而與你的配偶並不真正融洽,那麼在死後你也許會發現一個過去的太太或丈夫在等著你?


常常,各種團體----軍事團體、教會團體、狩獵團體----的成員會在另一生中形成家屬關係,然後再以新的方式解決他們舊的問題。必須把家庭視為心靈活動的完形;家庭本身有一個主觀的身份,這團體中卻沒有某個成員對此點有所知覺。


家庭都具有潛意識的目的,雖然家庭中的單獨成員可能會追求這些標的卻完全不自覺。


可以說,這種團體事前在兩次肉體存在之間便已設立。往往四或五個人為他們自己設定某一項挑戰,而分配給每個成員不同的角色去扮演。然後在一次具體的存在中,演出這些角色。內我對這些家庭完形背後隱藏的機制總是知覺的。那些曾被情感緊緊綁在一起的人,常喜歡在許多生中維持或緊或鬆的實質關係。


不過,新的關係總是被鼓勵的,因為你可以有向內生長的轉世“家庭”。這些“家庭”有許多形成了實質的組織,那實際上是內在集團的外在顯現。

 

先前我說到對於“對錯”的死板觀念,只有一個辦法避免這個問題。只有真正的慈悲和愛,才能導致對善的本質有所了解,也只有這些品質能用以消滅對惡的錯誤而歪曲的觀念。


簡單的事實是,只要你們一日相信“惡”這個觀念,它在你們的系統內就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你們總會發現它示現出來。因此,你們對它的相信看起來非常合理。如果你們帶著這觀念經過以後的世世代代,經過轉世,那你們就增加了它的真實性。


讓我試著闡明我試想告訴你們的。首先,愛永遠牽涉到自由。如果一個人說他愛你,卻不給你自由,那麼你往往會恨他。但因他所說的,你又不認為你有理由恨他。這類情感的糾纏不清本身能導致好多生的持續糾葛。


如果你恨惡,那就要小心你對“恨”那個字的觀念。“恨”會局限你,把你的感知弄狹隘。它的確像一面黑暗的玻璃,使你所有的經驗都染上陰影。你將發現你恨的東西越來越多,而且把所恨的因素帶入了你自己的經驗


舉例來說,如果你恨父母,那你變得很容易恨任何父母,因為在他們臉上,你看到並投射了那最初觸犯你的人。在接下去的生生世世中,你也可能被吸引投生在一個令你發生同樣情感的家庭裡,因為那情感即為問題所在,而非那些似乎惹起它的因素


如果你恨疾病,你也許會給自己帶來患病的來世,因為那恨把它吸引到你那兒。如果反之你感覺……


如果你擴展你的愛、健康與存在的感覺,那你在此生及來生中就被吸向那些品質;再次的,因為它們是你所專注的事。痛恨戰爭的並不會帶來和平。愛好和平的一代才會帶來和平。


不論為了任何主義、人民或任何理由懷恨而死,會吃上大虧的。你現在有各種機會以更有利的方式來重創你的個人經驗,並改變你的世界。


在下一生裡,你將以你現在的那些態度來做事。如果你現在堅持懷恨在心,你非常可能繼續這樣做。在另一方面來說,那些現在所獲得的點點滴滴的真理、直覺、愛、快樂、創造力和成就在那時將有助於你,就像現在一樣。


你明白了嗎?它們是唯一真相。它們是存在的唯一真正的基石。


恨一個暴風雨或對它搖拳頭咒罵是愚蠢的。如果你想到小孩子或土人做這種事你會發笑。把暴風雨擬人化而當它是個惡魔,專注於它的破壞性的因子,或那些在你看來是破壞性的因子,是無用的。


形式的改變並不是破壞性的。暴風雨的爆炸性能量是極具創造性的。意識不會被消滅。暴風雨是創造力的一部分。你們都由你們自己的角度去看它,但是一個人會感覺到在暴風雨內的創造力的無窮循環,另一個則將之擬人化當作是魔鬼的傑作。


透過你所有的生生世世,你都會以你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你所見的實相,而那方式會對你造成影響,依序也會影響他人。一個真的懷恨的人,立即讓他自己變成了這樣:他按照自己有限的了解去預先判斷實相的本質。


我特別強調“”這個問題,因為它的結果可能如此的悲慘。一個懷恨的人總相信自己有理由如此,他絕不恨任何他相信是好的東西。所以,他認為他恨得很公正,但這“恨”本身會把他據為已有,而生生世世地跟隨他,直到他學到只有恨本身才是毀滅者


不論你能否感知到“惡“被化為創造力的方法,所需要的是:對生命力的本質的基本信賴,並且有信心,相信經驗的所有成分都被利用去達到更大的善。你所愛的在此生與在其他生生世世中,也都會成為你經驗的一部分。


該記住的最重要的概念是:沒有人把任一生的經驗拋在你身上。它是忠實地按照你自己的情感與信念而形成的。


如果你想念恨,恨的確很有力量,但你雖恨生命,你仍將繼續存在。你們每一個人都曾訂下約會,而後忘了它。它們是在你誕生入這個存在之前就簽好字的,可以這樣說。因此在許多情形,你所交的朋友,早在你於此生中遇見他們之前,已與他們很親近了。


這並不表示在你目前的交往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你以前就認識的,而當然它也不暗示一張令人厭煩的唱片在一遍又一遍地重播,因為每次相遇以它自己的方式來說都是新的


請回想一下我所說的關於家庭轉世的情形,而領悟到一個村鎮可能也是由其他這樣的村鎮的過去居民所組成,當這團體在嘗試不同的實驗時,就可能這樣做。且說有些時候也有這樣的變化:現在的某一城鎮的居民可能是曾居於一六三二年一個愛爾蘭小村的居民轉生而來。他們可能是換到愛達荷州的一個鎮裡。


有些想由“舊世界”旅行到“新世界”的人,可能在“新世界”中轉生,你們也必須記住,前生的才能,在此生也可供你使用。你收穫自己的回報。


有關這些事的資料常在你的睡眠狀態中給你,有一種完形的夢,一種“根源夢”,過去生生世世中彼此相識的人現在藉它來溝通。在這種夢中,給了一般性的“大眾資料”,個人然後照他們所願的去用它。好比說,當一個鎮的團體成員們決定那個鎮的命運時,就放出了發展的全盤計劃。


有些人總是選擇誕生為某個團體的一分子----換言之,與過去同時代的人一起轉生,而同時另一些人則輕視這種作法,而以孤立很多的姿態回來。這是個心理上的感覺問題。有些人在這種情形比較更輕鬆、更有信心、更其他人合作。


你可以拿下例來作個比方:小杜跟著他的幼稚班一直到高中畢業。在一個轉世的情況,他會總選擇與同伴們一道回來。可是,其他人就情願由一個學校跳到一個學校,獨來獨往,比較來說,有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挑戰,但沒有別人選擇的那種讓人舒服的安全感架構。


在每種情形下,個人才是評判者,不但對每個接續的一生,它的時間、環境與歷史日期,也對它整個的特性,和完成目標的方法。因此有多少個內我,就有多少個不同的轉世方式,而每個內我會選擇它自己具有個別性的方法。


作為一個種族,以普通的說法,你們把自己認作是與其餘的自然和意識分離的。你們自己族類的倖存是你們最主要關切的事。對別的物類你們只考慮它們對你們有什麼用而已。你們對所有意識的偉大神聖性,以及你們在其中的關係並無任何真正的觀念。你們對那偉大的是越來越不了解了。


在目前的情況裡,你們仍在繼續那個概念----只管種族的倖存而無視其後果,以及改變環境以適合你們自己的目的的概念;這會導致你們不顧靈性的真理。因此,在物質實相裡你們正看見其結果。且說,那些回到人間來的人是為了好些種不同的理由而回來的。有些便是因為這種態度而被人世生活所吸引。他們是那些在你們所謂的過去為肉體存在奮爭,而不顧其他物種的權利的人。他們因受他們自己慾望的驅使而回來。


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個人的價值。人類也在學它對其他物類的依賴,而開始理解它在物質實相的整個架構中的角色。


現在:有一些人在這個時代誕生只是為了要幫助你們了解真相。他們在逼你們面對問題,逼你們面對危機,因為你們仍有時間來改變你們的方式。你們正在努力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但兩者都涉及了個人的神聖性,以及個人與他人及所有實體取向的意識之間的關係。戰爭的問題早晚會教你們,當你殺了另一個人,基本上結果是你在殺你自己。


人口過剩的問題會教你,如果你對你所居住的環境沒有一種關愛之情,它將不再供養你----你們不配得到它。你懂嗎?你們不會毀滅這行星,你們不會毀滅花鳥、五穀或動物。你們配不上它們而它們會毀滅你們。


你們在你們的參考架構內為自己設立這問題。除非等到你們確實看到你們自己有把“自然架構”撕破的危險,你們才能了解你們在自然架構內的角色。你們不會毀滅意識,縱使是一片葉子的意識你們也無法消滅,但就你們的情形而論,如果問題沒解決,這些意識都將由你們的經驗中消褪。


不過,這危機也是一種治療法。它是你們因為自己的需要而設的一種教學方法​​。而你們現在就需要它,在你們的族類出發到其他的物質實相去以前。現在在你們還沒旅游到其他世界之前,你們必須在你們自家的後院裡學到教訓。因此你們為了那個目的而把這問題惹到自己身上,你們會學到的。

 

賽斯(Seth)是已成道的心靈導師,如耶穌、佛陀一樣是偉大的說法者。他自稱是不再貫注於肉身形式的「能量人格元素」。


從1963年12月8日開始出現,賽斯正式透過美國女詩人珍.羅伯茲進入通靈狀態時,口授其教導,並由她丈夫羅伯特·布茨(Robert F. Butts)逐字紀錄,傳世為賽斯資料。其內容博大精深,發人深省,涵蓋心理學、超心理學、物理學、醫學等範疇,都是最原創性的觀念,是新時代經典中的經典。


目前所有賽斯資料原稿皆珍藏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圖書館中。中文引介和翻譯是由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王季慶女士執筆


賽斯清悉地呈現人類無遠弗界的潛能,靈魂永恆的確定,與我們依隨自己的信念創造自己的實相的觀念,像漣漪式的擴展,影響地球各個角落人的生命。 賽斯會讓你知道怎麼做,不是倚賴他,而是應用你的內在驚人的力量與智慧資源


整個賽斯書的核心是闡述這樣一個道理: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是你的 “信念” 使你產生某種 “思想”,思想又使你產生出某種 “情緒”,而 “思想” 和 “情緒” 一同由內而外地造成了你的身體狀況、人生經驗和個人實相,無一例外。



賽斯資料在線閱讀 -(簡體)

  • 《靈魂永生》文集

  • 《靈界的訊息》文集

  •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第1卷文集

  •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第2卷文集

  • 《健康之道:最後的一堂賽斯課》

  • 賽斯資料: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 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王季慶

  • 賽斯資料(賽斯書)中文版出版列表

  • 關於賽斯(許添盛)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鏡像時間-03:33

03:33含義 如果守護天使 Lauviah 與三重鏡小時 03:33 或數字 333 有聯繫,那麼他就是預感和往復的象徵。他有要發送給您的消息。這個天使利用這個時間告訴你,他會讓你的友好和浪漫的感情得到回報。他想讓您放心,通過他寶貴的支持,您將不再面臨人際關係問題。...

鏡像時間-18:18的含義

找出潛意識已經註意到的同步性背後的含義和信息。 自從看到18:18以來,您可能會感到有些不平衡!這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數字18的能量可能有點令人不安! 看到這個鏡子的時刻在說出大量的聲音!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您目前面臨一些麻煩。這些可能偶爾會使您陷入深刻思考的時刻。天使在你身邊...

Комментарии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