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unnie Lei

靈魂多次輪迴的11個徵兆

Which-Of-These-Indigo-Adult-Characteristics-Do-You-Have

輪迴是心靈能量的進化及成長過程,有些人直覺地感受生命中可反映能量年紀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的靈魂。許多我們這輩子的個性、經歷及能力都反映出我們是否曾經居住在地球上。我們越成熟、在某些領域裡越有天賦,我們就會越常有“心靈”感應。

 

其實我們所有人幾乎都曾經投胎轉世;只是有些人投胎轉世了比較多個輪迴,因此有許多下列的經歷:

1.重複出現的夢境

夢境反映淺意識心靈,重複的夢境有時意味著創傷、恐懼、或者是你的頭腦正在嘗試處理的問題(“代辦事項”);重複的夢境也可能反映著前世。很多人說經常夢到似曾相似而且認得的場景、人及地方。舉例來說,有一個我覺得很熟悉的15世紀城堡經常出現在我的夢境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未曾看過或是去過。

 

2.片斷的記憶

有很多實際案例記錄著有些小朋友的片斷記憶是莫名的詳細而且正確。片斷的記憶可能源自於單純的想像、誤解或是記憶能力的不一致;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片斷的記憶揭露的是與前世的相關聯性

 

3.你的直覺很準

直覺是一種平衡意識與淺意識心理的能力,進而開啟我們智慧及良知的深層泉源。有這麼一說,我們的心靈越成熟,我們越接近回到我們靈魂的起始點“源頭”(也就是所謂的圓寂、不朽、合一);同時也是淺意識共同體(通識主體)的出口。

 

4.既視感

我們都曾有過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一種好像我們已經經歷過的奇妙感受。似曾相識的感覺會因為嗅覺、聽覺、視覺、味覺及其他的感覺油然而生。有人認為既視感是一種神經失調,也有人認為既視感印證了其他次元的可能性(如:平行的宇宙);但有更多的人認為既視感揭露的是前世經歷。

 

5.你是個有同理心的人

有同理心的人對身邊的人表示同情,或者對於身邊的人的情緒及皮肉痛都感同身受。有同理心的人對於身邊的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在某些情況下這是一種避免忽略自身問題進而怨天尤人的心理狀態;從某些實例中可見,同理心是一種心靈經歷過許多次輪迴、昇華到能夠超越自我及自身問題,進而延展普及至他人的徵兆。

 
20160114093756821

6.預知

預知是一種可以預見未來會發生事情的能力,也稱為“預知未來”或“預見力”。可以透過視覺、身體知覺、感覺及夢境預知未來。有些人認為預知是一種極為真實的感受,可以代表心靈能量成熟的過程;有些人則將其視為偽科學。

 

7.追溯

你可能已經猜到,預知的相反就是追溯。追溯是一種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取得不復存在其相關資訊的能力。這些已經發生的事件可能是發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者是很久的以前。追溯不像預知可以很容易的證實其真實性,然而對於曾經親身經歷過(並且可以如實地證明)的人來說追溯能力就是輪迴的徵兆。

 

8.覺得超齡

有些人即便到了晚年依然“保有一顆年輕的心”,相反的有些人似乎與生俱來的有著“老靈魂”。覺得比實際年齡還老通常與輪迴多次有關,這與“心靈年齡”的理論相呼應;心靈的成長依循著由嬰兒心靈到已覺醒心靈的程序進展。

舉例來說;假設你只有輪迴過幾次,這會反映在你的能量年紀中,這輩子你會展現出較為純真如孩子般的性格。然而假設你的心靈能量已經輪迴過很多次,你會表現的比較成熟(就像這篇文章中所敘述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超齡的,這代表你有一個成熟的或是老的靈魂。

 

9.你特別熱愛某種文化/某個時期/某個環境

如果某種文化或是某個時期對你來說有種無法解釋的吸引力,這其實是你的靈魂前世所經歷過的某些地方、文化或環境所“殘留”著的回憶。例如:你可能莫名的熱愛歐洲文化、凱爾特文物或是19世紀。

 

10.莫名的恐懼或者害怕

很多人相信我們前世幼年時期及成年時期的某些回憶或經歷會被傳遞下去或“殘留”。先無論真假或者將之視為忽視問題的一種方式,很多人相信這輩子那些無法解釋的恐懼或害怕就是對過去創傷的共鳴。舉列來說:害怕溺水、害怕某些動物、對某些地方感到恐懼、不喜歡某些特定的數字、顏色、物體等等。

 

11.你覺得地球不是你的家

渴求找到“家”反映出渴望回到“源頭”(合一,覺悟,神/上帝)。很多人覺得這種渴求就像是運動員在長跑時渴望抵達“終點”。同理可證,輪迴過很多次的靈魂所表達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可以完成循環然後回家。覺得地球不是你的家通常伴隨著的是對生存在地球上的慣性倦怠及警戒。

你认同上述的任何一个征兆吗?你有没有甚么想分享的?我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生活中的经历提供了不同的解读。轮回是一个神祕的话题,我期待你可以跟我分享你自身的经验。

20160114093757207
 

關於作者

Aletheia Luna是知名心靈網站LonerWolf.com的創辦人、主編及作家。她以心靈導師及作家的身分協助許多人在接納自我及完整自我的過程中指引著他們。你可以在臉書找到更多她的著作及最新資訊。

2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