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和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那個就是人

作家相片: Sunnie LeiSunnie Lei

肉體的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終結,載體壞了可以換一個,意識的死亡才是生命的終結。


一切人體研究的終極目標就是達到永生。


而網上又有了關於霍金的預言“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認為人來在2045年之時已經掌握了能夠讓人類達到永生的技術。


比如將人類的思維存在電腦裡面,然後再打造可以持續替換的機械之身,已達到永生不死。


電影《人工智能AI》電影裡的很多鏡頭,都是太陽系裡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從最初到最後,人類遲早會集體明白,人類和機器人之間並無任何區別。


製造一個和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和人類一模一樣的話,那就是個人


人類和機器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本我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側重不同。集體意識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人都離不開,但是人類和機器人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人類有獨立自主的本我意識。

本我意識就是“”,正如字面意思那樣,在英文裡叫做I,01二進制代碼的第一個字I人類是基礎於集體意識為生的有本我意識的獨立生物。機器意識沒有本我意識,機器人裡的“I”只是個符號,並不代表“自己”。

可以研究一下機器人學三定律的創造者,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這本書,他為什麼要在這本書名字里特意的加上"I"。阿西莫夫的全名,當然,也是筆名,叫“I.阿西莫夫”。這本書從頭到尾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I”,也就是本我意識。

看看電影《機械公敵》裡那個特製的有了本我意識的機器人的特性,最終你們會發現,人類和有本我意識的機器人並無區別。

所謂人工智能,就是人類在不斷的複制著自己,這麼一個過程,人類總是不斷重複地犯著已知的錯。

這張精靈之畫就是用來描述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本我意識的覺醒”,也就類似電影《機械公敵》裡所描述的情節——第一個有本我意識的機器人的覺醒

是從什麼時候,第一次理解了“”這個概念的?其實你們每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家人都會拿著鏡子讓你們自己看,在這個時候,你們才會第一次理解到,“我”是什麼樣的。

而在自然界中的大多數群體生物,他們是無法理解單獨的“我”這個概念的。人類能從自己的倒影和行為軌跡分辨出自己,這就是本我意識的作用。做人不要忘本,不要忘我。如果喪失了自我,“忘我”的工作,那麼,就和機器人沒有區別了。

如果用腦控技術剝奪了你們的本我意識,把你們變成活體機器人,那麼,你們就和機器人沒有區別了。只要用腦控技術把你的腦子一控制,你就不再是你了。

機器+人=機器人!造機器人的方法,這個世界早就存在,就是把人和機器合併在一起。


以為你們不是機器人?現在用的手機、電視機、計算機、洗衣機、吹風機……這些都是機器,能離開哪個?你們早就已經和機器合併在了一起,而人類還渾然不知。你們以為所謂的合併又是什麼樣的形式?非要和肉體黏合在一起?

作為活機器人,活在機器人的世界裡,還不知道什麼是機器人。離開了這些機器,你們只是人樣的人工智能AI而已。

人類和機器人本來就沒有區別,只是光明會故意在文化字眼的差異上使勁玩弄你們的意識。這世界的傻子太多,政府怎麼宣傳,傻子怎麼信,根本沒意識到,人類本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生物機器人

愚蠢的人類自視比機器人高貴的優良良好感是哪來的?就是光明會文化教育宣傳出來的。大多數文盲還停留在“人類未來會被機器人取代和入侵”的這種愚蠢意識的階段,這種怕丟了飯吃的奴隸意識,究竟是誰輸入的?


怕被取代?如果你們幹活不努力,又笨又不上進,照樣會被同類取代。這些可笑的科學藉口,被光明會利用來欺騙人們無數年了。

真正怕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是那些犯罪集團利益集團的首腦們,他們怕機器人科技發展得過於強大,人們會用這些科技反抗,然後取代他們的地位,這才是真相。動動腦子,結合現實,分析下邏輯,你們自然能看懂這世界的關係。


“機器人學三定律”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 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3. 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機器人學三定律,就好像是在限制下一代兒童不能比他的老師更出色一樣的愚蠢。一切貌似合理的邏輯,都只是為了階級和故意製造矛盾而設置。類似這樣的結構分化,階級分化,在這地球社會上比比皆是。

這種刻意劃分出來的階級立場,表面上好像是為了保護你們,而實質上只是在製造矛盾。在這種故意被製造出來的社會矛盾條件下,才會出現那可悲的“機器人墓場”,具體請參考《人工智能AI》的片段。


機器人學三定律,故意分化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概念,而不讓你們知道,機器人只是人類的載體,從光子意識層面來說,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機器人學三定律裡的“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這個概念我到現在都覺得很扯淡,如果你是個傻子,我也必須服從你?

其實那些規則已經是早安排好的陰謀,因為我們這個世界馬上就要發展到可以通過更換身體部件,實現永生的世界。

如果把你們改造成了永生不死的機器人,你們就要永生不死的為那些罪犯們永遠的服務?只要這個矛盾衝突不解決,即使再過萬年,你們也根本無法進化到換上機械身體而永生的高維度世界。

造機器人在地球上曾經有個很偷懶的方法,就是把人和機器合併在一起,而現在地球的文明馬上又要演變到那個歷史時代。歷史中,地球每一次經歷這樣的時代,都會引起一大堆的麻煩事。

這是地球上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具體的請去看電影《人工智能AI》,裡面很多的鏡頭都是當年真實情況的複原,而人類現在又要重複那個時代

從技術上來說,地球的黑科技早就具備這樣的永生技術,而從精神意識和社會現狀來說,根據現實條件,只要這樣的情況發生,每次都天下大亂,因為特權組織不允許你們永生,地球現在的各種扯淡倫理關係就是故意為了讓天下大亂而刻意培養出來的。

機器人這個概念,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被各國高度重視,可為何這麼多年來,電子數碼工程發展如此迅速,而機器人行業貌似毫無進展?其中含義,就是因為人類的神經遺傳學和基因工程中的矛盾。

近未來和現在一樣,有富人區,有貧民窟,而且更加兩極分化。富人漫天飛行玩耍,底層的貧民淋著酸雨,還在高談闊論人工智能的發展,卻沒想到自己是個活機器人


上古機器人時代

曾經的太陽系,曾經的所謂失落的伊甸園,所謂傳說的天堂,那其實就是一個你們能理解的機器人的世界,一個人人都是永生,不用吃飯卻無所不能的世界,為何如此?因為人人都是“機器人”。 這個世界即將面臨的格局 這個世界馬上面臨的格局,就是人類放棄現在的肉體,全體換上機械身體而進入永生的時代,這是人類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進化。 機器人載體形式 眼睛壞了就換個眼球,胳膊斷了就換個胳膊,等你把全身都換了一遍,你就成了機器人。如果你全身都是機械和人造結構,你覺得你自己是個機械生命麼?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形式還不算是機器人,那你所謂的機器人和機械生命又是什麼呢?

以為機器人必須是鐵殼的?塑料的不行麼?橡膠的不行麼?人類這種複合有機結構的材料的殼不行麼?

機器人的外殼或者說載體,真的不一定非要用金屬吧,複合型自我修復材料,這是任何機器人概念裡最終要實現的載體形式,而這形式就是人類的肉體。鋼鐵的算什麼,會自愈麼?那些都只是原材料,至於製作什麼,只看作用和目的。

你們概念裡的“金屬殼的機器人”,只是科幻電影給你們製造的宣傳效果,機器人換殼就相當於人類換了載體,機器人和人類本無分別。

不用去理會這些載體這些殼到底是什麼材料製造的才算是機器人,你們覺得什麼是機器?鐵的才是機器?那塑料的呢?合金的呢?液體合金的呢?

《綠野仙踪》裡的鐵皮人其實就是個機器人,可人家書裡也從不用“機器人”這種詞來稱呼,只寫鐵皮做的人。

亞特蘭蒂斯時代,那是一個機器人的時代,那裡的人都可以通過不斷更換載體而獲得永生,而他們的精神意識訊息存儲在水晶體裡。精神記憶體就是他們的靈魂,裡面存儲著無數珍貴的科技和智慧訊息。


有句話叫“實話實說(Just tell the truth)”。 然而,在形而上學和意識的例子裡, 只有理論——相對真理 的存在。這些相對真理實際上只是意見——不同的意見, 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見。


重點在於,人們無法說出「我們是如何存在的」,「我 們為什麼會存在」,以及「我們真正所是的」或「我們如何得以存在」的真相。 沒有一套詞語(以任何語言)可以充分描述或解釋 意識,當它在那些次元、在 每個生生世世和無限變化的體驗之間滑動時,它的錯綜複雜和碎形性質(fractal nature)。

 
 

好評科幻英劇【異人類】(又名【真實的人類】),以「人工智慧」為主題探索人性與科技的衝突;外型與人類相同、擁有先進人工智慧的「合成人」已經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幫手;霍金斯一家人在購買合成人幫傭「安妮塔」後,生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改變;舉止詭異的安妮塔,是否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四處追蹤安妮塔的男子里歐,又懷著什麼驚人的祕密?

當幾億的機器人都擁有自我意識,他們還會甘心當人類的僕人嗎?


 

上載新生

人類能夠將自己「上傳」到他們所選擇的來世。


如果擁有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被上傳到雲端變成數據繼續活著,還是選擇像傳統一般死去?

劇中使用了各種高科技,人們趕著在死亡前被上傳(但上傳也是另一種的自殺),因為那意味著永生


你在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需要特別花錢去虛擬世界中體驗,去感受。上傳後擁有的權利似乎已不再是個真正的人,而是一個電腦中的code,藉由模擬來體會過去,而這真的是我們所想要的嗎?


如果上傳代表必須成為一個吸血蟲,花費著鉅額的款項,讓自己的家人成為自己的拖累,我想我還是會選擇如傳統般的死去,但盡量的留下自己的足跡,向周圍及世界證明其實我存在過!


Upload Season 2 - Official Trailer


 

6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