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unnie Lei

Coronavirus造成世界級影響的背後意識

已更新:2021年5月15日



問2020年Coronavirus造成世界級事件從地球集體意識進化有何啟發的觀點


內在次元有很多的世界是人類由恐懼創造,但在人類集體意識在釋放的過程中,恐懼的能量被釋放,但也因為大眾集體的內在恐懼感因為受到無力感的大事件催化,此事是Coronavirus的全球化擴散引發集體意識的被釋放,所以過去由恐懼能量所建構的社會結構正在崩解


這樣的概念類似一個恆星要爆炸前,會被加壓成為超新星,雖然看起來很亮,但維持不了多久,最後塌陷,大爆炸後會再急速萎縮兒黯淡。


所以,2020年所發生的國際大事件,是因為過去長久歷史因為恐懼感所累積建構而成的社會世界正在快速崩解,正因為地球人類集體意識在快速的釋放其恐懼感能量,導致原本累積的第三密度時期的恐懼能量正快速的被釋放掉,動能很強,猶如超新星爆發的強度,但很快的這股能量就會消逝。

 

問: 這樣的釋放跟過去探索的恐懼感能量蓄積有何不同?


這次的恐懼釋放跟之前緊抓恐懼不同,這次是有一種出口的概念,是從出口釋放,但不再供給能量給恐懼。換言之,2020年因為Coronavirus所引發的全面恐慌,喚醒了人類集體意識中內在埋藏的恐懼,然後從現實的各種經驗中釋放,讓長期被壓抑的恐懼感有了出口。有了釋放,有了爆發的缺口,導致能量爆發與宣洩,能量此時也是混亂的。


過去的恐懼感,因為仍具有穩固的社會體制所固持,社會創造的階級和掠奪,進而保障因於恐懼中產生的弱肉強食的掠奪所獲得的安全感,這一次因為病毒的肆虐,導致原本感到安全的守護感都沒有了,反而覺得無力,會失去一切,這樣的恐懼和無力感,加速了內在長期壓抑的恐懼感釋放了,導致恐懼形成的社會架構能量失去支持崩解


不過,一切都在變化中,各種可能都會發生,倘若有黑暗或者光明的勢力趁此掌握制高點,就可以再次凝聚這股恐懼感,創造出新的秩序。這需要經過一段整併和整合的過程,要看是哪股勢力於此間勝出,取得發言權,又或者過去舊有體制重新取得制高點,控制發言權,讓此次的事件變成只是一個過度事件。

 

問: 所以變數仍多,誰也無法知道最後會如何發展。若舊有勢力重新控制社會秩序,事件並沒有演化進步,課題沒過,又會如何?


這當中會有三種大的流動與可能:

  • 1.讓舊有的社會與政治體制願意合作,和解而過度這次的考驗與課題。

  • 2.光的救世主,串連合作希望與資源,轉換世界。

  • 3.暗的救世主,整合這混亂的世界資源,重新建構一個恐懼的秩序。

最後要看大家共同選擇,無論是由哪股勢力決定,人類社會於近期都會經歷一段大幅度的提昇。


不管最後是哪個可能發生,人類集體意識的心身靈整體都會快速提昇並顯化於世界社會中,反應在科技業和各種產業的生態中,例如哲學、思維、知識等體系都會有新的力量與轉變發生,轉變的速度和規模都是劇烈而快速的。


如果舊社會的規則和勢力政權又重新取得主導權,這次病毒並沒有形成凝聚出地球的新社群集體意識複合體,那麼雖然全球病毒擴散的事件會過去,但沈寂一段時間之後,又會返回。這是因為全球意識若沒有被這次的事件促成,還是會再次捲土重來,成為另一種催化劑讓全世界再次合作一起。


換句話說,形式上會類似於SARS當初2003-2004年後就快速消失,但2020年就以Coronavirus來肆虐全球,重新讓人類世界促成合作。


倘若合作沒發生,縱使病毒事件短時間內消失蹤影,也會在日後反覆又發生類似的事件,直到人類社會的集體意識選擇合作,凝聚出一個共同的社會集體意識複合體


另一方面,縱使舊秩序重新取得控制權,想辦法讓大家又重新回到過去舊有的社會秩序,但人類集體意識也因為經歷此事恐慌而快速釋放內在恐懼感後,大家也看見了社會運作的新的可能。經歷這次的國際大事件後,人類集體意識中也留下記憶,也會沈澱並繼續想要探索新的可能,整體來說,再也無法跟過去一樣,以過去的方式活回去。


而且,因為舊秩序重新控制社會秩序,也不代表他們可以持久,因為地球終究已經跨入第四密度的振動,大流動就是會促進人類集體意識共同凝聚出一個地球的集體意識社會複合體,沒通過這次的考驗,下一次喚醒大家再次協同合作的世界級大事件也會很快再來到,催化人類集體意識要合作。


因過去第三密度時期,許多靈魂不願意做出選擇,但經歷這次Coronavirus的大事件,以及未來的各種世界級大事件,都會逼得大家必須做出抉擇。發生的事件本身僅是催化劑,促進人類集體意識去做選擇,形成第四密度的集體意識的共同社會集體意識複合體。(S: 一個星球的社會集體意識複合體,此詞來自於一的法則Ra的傳訊而來的專有名詞。)


這樣的事件,透過世界級傳染病,促成全球人類共同合作,這已經是人類集體意識共同抉擇的最溫和的方式。背後的故事是因為地球上的所有靈魂,人類和動物,以及內在次元的整體,共同以靈魂意識的型態協議做出的選擇。


因為在未來的各種促成人類合作的多重可能的劇本中,若不是以病毒全球化肆虐的方式讓人類需要做出集體合作,那就會是更殘酷的巨大戰爭,或者是巨大的天災,以更暴力的方式逼迫人類必須合作。所以,以全球病毒肆虐的方式反而是一種更有智慧,更溫和的方式讓人類免於戰爭的威脅或者巨大天災的威脅,促使人類必須做出合作的選擇


倘若世界各國於此時仍舊各自為政,各自努力防堵疫情擴散,那將會很快的消耗資源。


倘若各國願意合作一起努力,反而可以更快速有效的整合資源,共同解決這類的大事件。對照來說,歐盟若不是各國採取鎖國各自防堵,願意合作一起的話,集合歐盟整體的力量,反而可以更快速有效的過度Coronavirus的考驗。


這次的事件讓所有人無法置身事外。鎖國,只是舊有體制的本能反應,因恐懼而起的自我保護。如果大家願意合作,共享資源,那麼問題就可以很快解決,事件也會很快平息落幕。


同時也可以明顯看到,有些國家開始施展他們的野心,努力分化合作。(S:這感覺上像是高頻世界仍積極讓人類集體意識朝向合作成一起)

 

自COVID-19大流行開始已經一年了。在第二波感染浪潮過後,許多歐洲國家和美國各州又恢復了封鎖。儘管已經開始期待已久的針對COVID-19的“疫苗”,但人們還不太確定COVID-19噩夢的結束時間。


處理改變的生活現實的一種方法是適應它。即使我們已經適應了大流行所必需的許多變化,例如戴著口罩,避免擁擠的地方,在家工作等,我們仍在等待大流行克服並回到以前“無意識”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幻想著電暈後的時代,當我們與家人和朋友交往時,會參加我們在自然空間中的工作,前往我們最喜歡的度假勝地,在購物中心購物,然後去劇院和餐館。簡而言之,我們幻想著我們以前知道的生活。在我們的清醒生活中,我們通過幻想來應對威脅。


人類做白日夢和幻想的能力可以緩解緊張時刻的緊張情緒。正是通過幻想,我們才擺脫了想像中以及所有過於真實的危險。由“希望回到過去”推動的這種幻想分離狀態使我們暫時擺脫了當今時代的創傷。


但是,這種虛構的舉動並沒有使我們產生疑問-當大流行的肆虐何時以及何時消退,

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是否還能重返我們的世界?

  • “過去”值得一提嗎?

  • 我們可以創造什麼“新”作為“新常態”?

  • 離異創造了我們意識的垂直劃分,在這裡,壓抑的現實可以與幻想的現實共存。

它是無用的,因為它會分散經驗,並且不允許建立橋樑。因此,儘管我們可以幻想將來重現過去,但我們無法想到過去的錯誤是造成當前混亂的原因,以及如何想像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的新未來。為什麼這種無能為力?


Bion(1959)認為我們不允許自己思考。他稱其為“聯繫的攻擊”,因為深深的不公正的經濟政治結構與巨大的社會苦難之間存在著聯繫(Kleinman,1988年)。)我們今天目睹的情況對我們來說實在太讓人無法忍受,我們不能讓自己製造它們。


新聞報導激發了人們的道德意識,即不平等的死亡負擔落在窮人,種族和種姓處境不利的群體,對不公正,剝削性世界秩序的古老和虛弱而富有想像力的感知上,並逐漸消退。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痛苦。這使我們在無法忍受的痛苦中充滿了替代性的痛苦。它動搖了我們的力量和特權。


用比昂的語言來說,這不只是簡單地降低想像力。這是對鏈接的“破壞性破壞”攻擊(Bion,1959年))。不是我們看不到或不了解人類的苦難。正是因為我們積極使自己對這些知識變得愚蠢。如果我們不想听到窮人的哭泣,那就歇斯底里地耳聾。不僅攻擊我們的思想和感覺,而且攻擊我們的思考和感覺能力。攻擊我們自己的能力,去想像別人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許多人要么麻木,要么感覺到我們的同理反應如此短暫和虛假。


這是對向更加公平,民主和富有同情心的世界進行變革性變革的可能性的非常悲觀的描述。我們增強的相互依存意識是否有可能不會在與其他人的對抗中創建更高的牆,而是在更大的基礎上建立團結


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促進這種變革的變革力量,以最好地利用由病毒引起的“干擾”?


第一步可以是以人和對話,圖像和文字的形式找到“容器”,這些容器可以將我們焦慮纏身的感覺印象轉化為可以容忍的思想和感覺。人類相互依存和從人際關係到全球水平的脆弱性這一事實不再應成為因否認和破壞而捍衛的恐懼的根源,但是關愛和回應能力卻被愛與光明所維繫。


與其讓自己變得愚蠢,不如讓我們遭受痛苦,聽到刺耳的聲音,忍受挫折,接受不為人知(以及比昂所說的好奇心隨之而來),從經驗中學習並勇於採取行動。讓流行病的“煩惱”再次發生,以供我們重新考慮我們在生活中的堅定但有缺陷的立場,我們虛幻的知識以及我們對生活所做的秘密安排。

 

巴夏:藉由盡你所能地徹底將毒素排出身體,你所攝入的營養就能夠進到細胞結構中。 你的身體就能夠盡可能地自我修復,並強化你的免疫系統。





7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コメント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