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代間傳遞」

childabuse

祝福那些還躲在家庭角落的孩子,
希望他們有天能夠真正撫平內心的傷痛,
品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 

曾受虐待的人,為何虐待孩子?


聖經
申命記 5: 9~10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不可跪拜那偶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在歌羅西書 3 : 20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https://goo.gl/RXo9Qr

從心底憧憬著父母的強勢/曾有過被虐待經驗的孩子,長大後也虐待自己的孩子,這就稱作「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ld abuse)。


受到雙親關愛而成長的人,也許會對這種現象感到不可思議。認為「自己明明知道痛苦,怎麼不多給予自己的孩子關愛呢?」


當然也有人能夠好好地撫養孩子,不過所謂的人類心理,實在不是能簡單說得通的。潛意識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量。有一種論點認為,人們會在不自覺之間,打從心底想成為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人,這叫做「仿同」。


如此一來,便有了以下的解釋。想成為和虐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強勢的人,這種感情在無意之間釋放出來了。從前被父母毆打、被冷漠對待,雖然感到厭惡及怨恨、恐懼,但在心底深處卻產生了憧憬的心情,而將父母親理想化了。


印痕复演與個性扮演 痛苦情緒印痕 戴尼提系列2-5 印痕复演與個性扮演 不過,這種想法,其實被密封在潛意識層面,因此本人不會察覺。不知不覺當中,這份潛意識便會驅使他們虐待自己的孩子了。

 

對孩子行使暴力,等同於攻擊自己/ 也有另外一種解釋,認為潛意識中會想安撫自己從前所受的傷,基於這樣的想法,促使自己與父母仿同。孩童時代缺乏親情的人們,不但無法滿足依賴父母的需求,這股需求還被否定,個人的自我形象因而受傷。


當這些人成為父母之後,便會在不自覺中倚賴孩子。從前,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依賴需求,現在只好向孩子求取。不過想當然耳,孩子無法全面滿足這項需求。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行動,親子之間的嫌隙便產生了。


此時,若孩子不聽父母的命令,這些父母便會認為被孩子拒絕了。受到從前被父母拒絕的經驗影響,他們更感受到本身的自我形象很糟糕,就會把這種負面的自我形象,投射到孩子身上,並且將自己與父母仿同,虐待孩子。


攻擊那些投射了自己形象的孩子,等於在攻擊自己,也是在攻擊自己所仿同的父母。他們無意間想透過這樣的行為,來安撫過往的心理創傷。

 

主要的心理防衛機制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為了守護自己、以面對強烈的緊張和不安,或為了適應現實狀況,自我會將這些相關的欲求及衝動,壓抑在潛意識層面之中。佛洛依德將仿同或壓抑等等這些內心的動作,稱為「心理防衛機制」


代償機制

• 補償/用其他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弱點或缺點。例如不擅長讀書的學生,在運動方面會特別努力。

• 轉移/將恐懼或憤怒的對象,轉換成其他無害的事物。例如對於上司的不滿,發洩在妻子的身上。

• 昇華/將欲望以及想攻擊的欲求,轉換成社會能夠容許的型態,例如工作或藝術等,以期獲得評價。


降低緊張

• 仿同/將自己憧憬或是對其感到自卑的對象,和自己視為一體,以代換的方式得到滿足,或是以此除去自卑感。

• 合理化/為了避免失敗或不安等挫折,找其他的理由來將其正當化。

• 隔離/在現實中,將欲求不滿及不舒適的感情切割開來,當作沒有發生。


逃避現實

• 投射/將自己心中不願意承認的感情或欲望,轉嫁到他人身上。

• 幻想/將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藉由幻想的方式來獲得滿足。

• 退行/發展階段途中,若引起了任何糾葛或不安,就會退行到之前的發展階段。


壓制欲求

• 潛抑/將引起不安、恐懼或罪惡感的感情及欲求,壓抑到潛意識當中,不讓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

• 否認/將厭惡的現實或感情,視作沒有發生而予以忽略。

• 形成反作用/為了不讓不被社會認可的欲望,顯露在表面,因此會做出與自己真正欲望相反的態度及行動。


(以上參考《最新心理科學》渡邊恒夫篇-八千代出版) (摘自/精神分析入門/天下雜誌出版)


最大的苦難竟來自至親的父母

一個孩子,在大人的世界中是多麼脆弱而無助。因為不管生理心理上,還是社會上的力量與資源,孩子皆遠遠的不如其身邊的大人,極端容易成為大人有意或無意間施虐的對象。不管社會如何美化父母這一個角色的偉大與無私。我再也不會相信這種制式與僵化的說詞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儒教最荒謬的神話之一。


結婚生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的現代(縱使這種想法有衰退的趨勢),每個人將都有成為父母的一天。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想對這種議題的認識越多,以後在自己的家庭中的成為暴君的可能就越少,而這將是未來千萬孩子的福氣。


兒童虐待對兒童的影響是長遠的,因為兒童正好處於身心發展的成形階段,一點小歪斜就可能導致以後很大的扭曲。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就很重視早期經驗對一個人人格與心理的影響。而在兒童時期就受到虐待的孩子們,他們的心智往往受到殘暴的打擊,使得他們長大後,有不少人過著痛苦的自虐虐人的生活。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問題父母,正因為是跟自己最親密的人,年幼孩子的反應不外乎是默默承受,不會反擊,為了家庭他們選擇保密,直到爆發。


近年來,由於新治療法的使用,我們已經能夠證明:被抑制的童年創傷性經驗,實際被儲存在身體內部,雖然處於無意識狀態,甚至在成人時期也會發生影響


此外,一個過去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對子宮進行的電子測試結果證明:小孩從生命的最早期,就對溫馨和殘酷有所感知,並能做出反應。 


根據這個新知的發現,當童年的創傷經驗不必再躲藏在黑暗中之後,即使是看似最荒謬的行為,也會暴露出它早期隱藏的動機邏輯。如果我們正視小孩始終遭受的殘酷虐待,並對這類虐待所產生的影響更敏感,勢必能終止代代相傳、周而復始的暴力行為。


美國在追蹤施虐者的童年經驗發現,童年曾有受過虐待者,其成長為人父母後,施虐下一代的比例,是童年未曾受虐而施虐下一代者的三倍。這充分顯示出家庭暴力可以代代相傳,形成惡性循環。暴力犯罪也顯示與兒童虐待有高度相關。

 

在不健康的家庭互動關係中,家庭會可能會有一個孩子產生一些反社會的行為,並且藉著這些行為來表逹父母心中彼此的忿怒,這個孩子也許會吸毒、惹麻煩、不唸書,他的問題可能會轉移父母之間的衛突,甚至於會使父母親因為擔心他,而彼此親密起來,這樣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通常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而家庭也往往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行為去尋求治療,遂使家庭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我們可以說他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貢獻和服務。每個角色扮演都在潛意識甚至無意識的層面,除非真的有認真面對,探索,尋求治療,否則在現實的社會價值觀貼標籤的文化下很難得到正面結局。


為人父母者若看不見自己的內在小孩,則很難真正看見你眼前現實中的小孩。生命並非頭腦策畫出來的,人生也非理性地為他人著想就真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衷心期盼現代父母學習生命的功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成長生命的成熟度,為下一代開創新路。


家庭中的「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一詞出現在《家庭會傷人》一書中。書中有詳細的說明,節錄部分內文分享: https://goo.gl/M0dALP



家庭情緒系統的基礎是三角關係,家庭融合程度越高,三角關係就越強烈、明顯,當二個家人關係的焦慮升高時,就會將一個容易受傷的第三者牽扯進來,以稀釋焦慮


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特別容易受到三角關係的傷害。有時三角化演變成多重三角關係:父母不滿意→母拉老么(聯盟)→老么與老大衝突,老大變代罪羔羊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鏡像時間-03:33

03:33含義 如果守護天使 Lauviah 與三重鏡小時 03:33 或數字 333 有聯繫,那麼他就是預感和往復的象徵。他有要發送給您的消息。這個天使利用這個時間告訴你,他會讓你的友好和浪漫的感情得到回報。他想讓您放心,通過他寶貴的支持,您將不再面臨人際關係問題。 這位守護天使還讓您知道,他會給您帶來清爽和恢復性的睡眠,並擺脫您此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睡眠問題。他想讓你知道他會對你的夢想產生影響,這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