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做出它的(進化)跳躍的時候--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把你們的心-能量貢獻給那更大的善。
奧修在身心靈方面,非常強調靜心的重要性;認為生命在透過慶祝、歡笑及活在當下,才會持續成長;在關係中,強調活出自我的愛;對於死亡,他認為是幻象,當看破這個幻象,人可以進入 一個絕對永恆喜樂的境界。
運用奧修的智慧,希冀能帶給現代人面臨有關身心靈議題、關係、死亡等無常變化的人生中,在生死探索中有所啟發。
奧修認為唯有了解生命的永恆性,死亡就並非為生命的終點,我們以為的生死輪迴不過是一種幻象,只有看破這個幻象,才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奧修認為現代人 身心容易處於狂躁狀態,唯有允許狂躁狀態的宣洩過後,才能夠變得寧靜,只有在寧靜的狀態下,才能夠卸除過多的心靈負荷,如此就能創造心靈上的喜悅與生機。
Effects of Seven-Day OSHO Dynamic 中,實際實施奧修動態靜心七天在臨床以及企業的影響。臨床上測量精神上的情況,如:自尊和憤怒;企業上則是測量產出率和職業壓力。參與者參與每天冥想與靜心的過程,七天後臨床領域比較結果顯示出焦慮、抑鬱及憤 怒的行為有顯著性降低。
而在企業領域,在情緒、心理壓力、身體疲憊等也有顯著降低,並增加理性及認知的應對能力。此研究結果對本研究在探討奧修在靜心理論的論述上有很重要的幫助。
以另外的角度去探討奧修的內在思想,作者認為大同世界的實現,可透過奧修內在和平觀,奧修對大同主義的貢獻是在於內在意識的提升,如果只是改變外在制度並無法維持長久。
童年時期外祖父母的影響,讓奧修後來像世人強調要成為自己、冒險經驗與不要壓抑及尊重的理念。
外祖父的死亡,啟蒙了奧修的死亡意識,這是奧修第一次直接與死亡面對面, 由於奧修與外祖父非常親密,他說外祖父的死,就像他的死,奧修當時他與死亡同在了二十四小時,他觀察著外祖父慢慢死去的所有現象,這使他知道,死亡不是終點,而是人的生命頂點。
當時在外祖父快過世時,哭喊著停住輪子(在宗教裡, 輪子意即輪迴),但要能夠停住輪子唯有靠自己的意識才行,就在外祖父哭喊時,奧修想起了他前世的死亡經驗,奧修的前世出生於西藏,於是他對他的外祖父說: 「請安靜下來,我會幫助你」,接著奧修開始唸誦《西藏度亡經》(Bardo Thodal )裡的咒語。
當時奧修才七歲,他說包括自己,連同在場的人都不明白當時的情況 ,是到十二、三年後,奧修才在書上發現這個謎底。依照奧修說,那個咒語叫巴朵(bardo),
內容是:
放鬆,安靜。
來到你的中心,
停在那裡,無論身體發生什麼,都不要離開它 。
只是觀照。讓它發生,不要去干涉。
切記,切記,切記,你只是一個觀照者,那是你真正的本性。
如果你能記著這一點而死去,輪子就會停止轉動。
奧修表示當時他的外祖父聽著咒語並在寧靜狀態下死去,他認為雖然在場的人 都不懂咒語的意思,但就因為不懂,反而起了最大的作用。
從這次的經驗,也是奧修強調靜心觀照的重要性,他知道這是可以面對死亡恐懼及停止輪迴的方法,與其墓誌銘的永恆性相呼應。而在不懂咒語卻起了最大作用的部分,似乎也與後來奧修在對亢達里尼解釋或是生命狀態時,常說到只要去感受與經驗,太多的知識反而會是障礙有關。
關於慶祝死亡,是來自於他的外祖母,在外祖父死 亡時鴉雀無聲,奧修因為擔心外祖母而請她說點話,但外祖母卻唱起了歌,她所唱的歌,是初次愛上外祖父時唱的歌,這是奧修第一次知道,死亡其實是值得被慶祝的事。
在很深的親密關係結束後,他被丟回了自己,一開始是被迫要與自己相處感到痛苦,但後來奧修認為「完全單獨」的自由卻成為了他的本性,外祖父 的死,成就了奧修對所有關係免於執著,他發現不快樂的原因在於對他人的執著, 而「單獨」是正向的品質,單獨的快樂是來自於自己,是伴隨著生命的喜悅,且在那之後奧修又經歷了兩次意識上的死亡經驗,使其覺知到生命與死亡是互依的 ,因此他知道沒有永遠,當下即是永恆。
奧修對自由思想的見解。他曾講述關於無意識妥協所帶來的痛苦,因此他強調要靜心,才能保持覺知的行動,深入內在知道自己的在要什麼,這就可以清楚知道,奧修在談論關於自由時強調,真正的自由不是出於選擇意志,而是出於覺知自己"在"狀態。
道奧修在二十一歲以前,不斷探索真理,在生命裡不斷往內找尋,他說在成道前七天,他發現所有的找尋都沒有發揮作用,在他放棄的那一刻 ,反而一切來到一個最高點爆發,達到引文所述之空的狀態。奧修說找尋是必要的 ,但是追尋的終點會來臨,到那時候就必須拋棄找尋所做的努力,才得以重生。
奧修也強調,成道是一種自然現象,不應把它視為最終目標,它是平凡的,只要放鬆進入就可以達到,故要小心不要落入自我的追求遊戲裡,他形容成道後是從最高層的階梯走下來,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
禪並不是一種靜心。事實上,禪是三摩地——
記起你那無限、神聖、莊嚴、 終極的本來面目。
記住它,為之狂喜,為之舞蹈!
因為從此你將不再飄零,
你將深深地紮根於存在之中,
再也不會感到擔心和無助。
奧修表達的是,由於教育體制的壓迫下,生命許多階段皆未能充分及完整發展,等於是被「強迫長大」,導致在轉換階段無法適應,最常見的就是生理年齡已為成人,而心智年齡卻停留在過去,不願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於是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探索生命的轉換點,而這些無法適應與辨認,也成了現代文明病產生的原因 之一。
奧修晚年的演講中大量講述關於禪和靜心的主題
禪並不是一種靜心。事實上,禪是三摩地——記起你那無限、神聖、莊嚴、 終極的本來面目。記住它,為之狂喜,為之舞蹈!因為從此你將不再飄零, 你將深深地紮根於存在之中,再也不會感到擔心和無助。
奧修強調禪必須被深深地種植在你的存在之中,禪就是記住自己,結合靜心並且記住自己,自己就是佛。
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七年的週期,我們每七年都會有改變,七年是一 個完整的循環。所有大的改變都發生在一個循環的終了和下一個循環的開始之間。
奧修指的「循環週期」立基點為「生命每七年都會經歷一次改變」,將之視為 「生命成長模式」,指從探索、學習到超越「生命主要課題」發生的「整個過程」 ,就更能理解奧修所述。
意思是說,依照生命所處階段,要學習的生命任務也不相同,在面對不同生命課題時,會歷經從探索、衝突、認識、了解,直到超越生命任務的完整過程,順利的話,這過程僅需用七年來經驗。
生命即能有新成長與改變, 而就在生命成長的同時,又會開啟新的生命主題,接著,就要再一次重新去探索、 學習到超越,重複經驗這段過程。
奧修說:「如果你了解那些循環,就能夠更清楚 了解人類的成長」;對生命形容道:「生命於是變成一場探險——不是出生長大的過程,而是冒險、探索、發現」。於此,「循環週期」蘊含,即為面對生命中不同的課題與任務,「循環經驗身心靈成長與改變的過程」。
若將此觀點延伸運用 ,相信有助於容易重複活在過去經驗,以及習慣性批判自己之人。舉例來說,對於 已逝者的悲傷,要處理的課題有內疚、罪惡、恐懼、憤怒等諸多複雜情緒,每種情緒底下要學習與超越之生命課題不盡相同。
然而,當能明白即使生命事件相同,但開啟探索的生命主題不同,就能學習看見自己在悲傷與失落事件中,仍有不斷在進步與成長,透過釐清每次成長,每一步都能肯定自己,了解自己並非僅停留在悲傷裡,相信能增加自我肯定,減少挫折感,也能給予自己更多耐性,有利於個人增加生命之韌性。
奧修談論生命週期內容,總共分為十個階段。須注意的是,奧修強調對每階段的描述,前提為「絕對自然的情況」,「絕對自然的情況」意指在每階段皆能充分與自由的經歷及體驗,是在不被外在因素受限、強迫與壓抑的情況之下,才能順 利發展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若有外在因素影響,如性探索被壓抑,則將無法順利過渡,因而造成內在某部分需求無法滿足,而為了完成此階段任務,心靈發展將產生延宕。
《成熟-重新看見自己的純真與完整》 聆聽你的存在,祂從沒停止過給你暗示,那暗示是一道穩定而細微的聲音。真實的情況是,祂不會對你大聲吼叫,假如你能靜下來一會兒,你會感覺出你的道路。做你自己,決不要去當別人,如此一來你會變得成熟,成熟是承擔起做自己的責任,無論要花任何代價。甘冒一切風險,去做你自己,這就是成熟。
身心靈完整之旅
奧修說道:「到了七十歲的時候,當你準備好死去時——如果一切都被你恰當地活過,你活在當 下,不將事情拖延到未來,不為未來做任何夢想,不管是什麼狀況,你全然地活在當下的片刻—— 在死亡降臨的前九個月,你會意識到它,你的覺知已經深厚到可以看出死亡正在來臨。」
「他會對所發生的一切心懷感激,不論好壞對錯,因為他從所有事情當中學習 。不只是對的事情,連壞事他都能從中汲取教訓,他從聖者身上學習,也從罪人身上學習,他們對 他都是有助益的。……朋友幫助了他,敵人也幫助了他——所有的人都幫助了他。……他對一切都 感激在心」。
奧修用聖者—罪人、朋友—敵人等詞相呼應,表達此時已到了凡事皆超越二元對立的生命智慧,而要達到此狀態,則是因對每階段的生命主題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之果,此處也凸顯了奧 修對於生命是透過經驗學習而成長之強調。
奧修在生命循環最後一階段時道:「死亡不是生命的中止,他是生命的最高點,他看起來會像是終點只因你還不明白生命……死亡是一個頂點,一個完滿,生命不是就此結束,事實上,生命在死亡之中開花——他是生命的開花」。因此,這裡強調的即是了悟生命為永恆性之思想。
整體來說,身心靈三者須共同成長,視為密不可分。
奧修認為生命成長歷程, 須順應著生命能量的自然發展,且透過與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互動來形成生命經驗 ,亦即從與他人、社會間的互動,以及自我相處的過程,不斷創造出新的生命經驗 ,從創造中學習生命智慧,以及透過對自然、物質、心理及精神靈性等追求,來滿 足身心靈所需,在滿足後對生命有新的體悟,身心靈就能不斷成長。
奧修不管是在生命週期十階段或是身心靈完整之旅,都可看到奧修闡述之思想,主要仍扣緊著從強調勇敢冒險與經驗生命每階段,滿足生命需求超越生命主題;每次的經驗都是為了成為自己;第九至十階段的體悟永恆存在 、慶祝死亡;整個十階段都在進行成熟與單獨的成長過程等。
生命永恆存在:解脫生命痛苦之道。
一般人在面對生命痛苦時,多感覺是受外在條件所限制或是生命無常無法控制 ,奧修則認為「生命本身是一張空白的畫布,你在上面怎麼畫,它就成為怎麼樣,你可以將痛苦畫上去,你也可以將至高無上的快樂畫上去。」,即人擁有自己人 生的決定權,由自己決定要成為的樣貌。
但受苦是事實,要如何決定自己的生命? 奧修先從生命痛苦之源來自於一開始就已經先預設「生命是痛苦」的態度,奧修認為: 當你對人生有了一個特定的態度,你將錯過生命本身。生命是浩瀚的,無法被任何態度所容納,你無法將生命納入某一個定義裡面。
是的,你的態度可以涵蓋某一方面,但它只是一個面向,頭腦傾向於把一個方面看成一個整體 ,當一個面向被看成一個整體,你就失去了跟生命的連結。那麼你的生命就會被你的態度所包圍,作繭自縛,你將會很悲慘。
然後你們所謂的宗教將會 很高興,因為那就是他們一直在告訴你的:人生是痛苦的。 佛陀說,生是痛苦,年輕是痛苦,老是痛苦,死亡也是痛苦。
整個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漫長的悲劇。如果你以某種態度作為出發點,你將會覺得佛陀所說得完全正確,你本身就可以證明。
引文所述,如同心理學「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ghecy)現象,也就是說,當形成「生命是痛苦」的態度同時,就會開始落實此態度,造成自我設限 ,並為其所苦,感受不到生命圓滿。
反應到生命無常,每一刻皆在變化的現象之中 ,痛苦態度若是固定的,對待生命就只會看見痛苦的存在,即便是有期望,當期望不如預期,就有理由再度證明「人生是痛苦」的態度為真。
人生不是一個痛苦。
人生之所以變得痛苦是因為你的作為,否則人生是永恆的喜悅,但是要知道那永恆的喜悅,你必須敞開心靈,放開你的手……奧修清楚生命本質是無常,也認為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執著於二元對立 的分裂現象而做出相關行為,依照奧修的說法,此現象源自於自我所創造, 諸如關係裡的你跟我、個人感受之痛苦與快樂等。
以奧修談論關係來舉出說明: 你覺得你屬於我,然後你就開始期望我也應該屬於你,因為你覺得你與我關連,你就開始期望我也應該覺得與你關連。
因為有這個期望,所以我知道你一定會遭到挫折……關係是有條件的,而合一是無條件的。關係的存在總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改變,關係就隨著改變,每一個關係總是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總是在垂危之中、在改變之中,每一個關係都令人擔心,因為關係破面的危險一直都存在,你越害怕關係會破滅,你就越想去抓住它,你越抓住它,你就越害怕。
合一剛好與之相反,它是無條件的,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任何條件、任何期望、任何目的的達成、或是任何未來的希望,它不是根據過去而來的,也不指向未來,它是瞬間性的、單獨的——與過去和未來無關。
關係,是兩者以上互動而成,奧修認為當一旦進入關係之中,自我就會開始創 造出期望——對方能夠依循自己的期望發展與改變,但期望總是在變動,稱為期望就是未達到想要的狀態,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屬於誰的」是困難的,因此痛苦產生。
依照上述引文,奧修也點出要破除二元對立的自我分裂現象,體悟「合 一」、「感受永恆的喜悅」是重要的。因此,奧修更強調去感受生命永恆存在感, 來解消所謂的痛苦問題。
奧修對於「活在當下」的認知與心理層面多有著墨。奧修認為人對生命充斥著恐懼感: 由於對痛苦的恐懼,你強迫自己活在模糊的意識當中,過著不痛不癢的日子 ,幾乎是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中——這是恐懼,你必須丟掉恐懼,你必須面對它,你必須經歷過痛苦……
怯懦的人只是生存,他們沒有辦法生活,因為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是恐懼指向的,恐懼指向的人生比死還要糟,他們生活在一種妄想狂的心境之下,…… 恐懼變得那麼強烈,以致於去生活變得不可能。
人之所以感到恐懼,是因活在過去與未來之中,對過去無法忘懷,對未來變動不安,所以無法活在當下。生命困於過去與未來,形成採取被動姿態而不敢妄動, 生命如同河流兩端被沙石堵住,死氣沈沈。這卻與生命是活生生的、無常的、時時變化的本質相衝突。
因此,奧修認為要突破恐懼,因將生命從死氣沈沈變為活生生的,去了解與認識生命,就不致因受困其所苦。
經驗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勇敢冒險,奧修認為: 只有勇敢的人能夠真正生活,第一步要學習的就是勇氣,一個人應該不顧一切恐懼,開始去生活……為什麼需要勇氣呢?因為生活是不安全的。……生命唯一的滋養就是冒險:你冒越多險,你就越是活生生的。
學習勇敢冒險,是為了在生命每一刻都能創造出新的經驗,才能不斷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與能量,加上對自己從新經驗產生的新發現,注入「新鮮」的元素於生命中,才不會常有生活苦悶感。
但當處於恐懼之中,勇氣如何出來?
奧修認為成為門徒是種方式。不過,要注意的是,奧修所說成為門徒的用意 ,並非如一般所認知的師父與徒弟的㔁導關係。成為門徒,意味著信任、完全臣服於一位成道之人、完全臣服於生命,這觀念本身已超越了「師徒關係」概念。
奧修認為許多人的仍在處於睡夢當中,不斷做著不同的夢,也就是自我所建構出來的世界,沒有意識到真實內在自性,造成許多關係間衝突與痛苦充斥了整個生活。
臣服,意味著放下自我所建構出來的夢,個體將會變得非常敞開,來到「無我」( no-self)境界,即前述的「一體感」。在這境界中,沒有關係存在,沒有障礙與衝突存在。但若要獨自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如同前述,恐懼就會發生,這時候成道的師父就成了引導的角色,但這角色做任何事,也不做任何事。
成道的師父只是 「在」與「不在」,由於成道的人是不帶著自我的,所以當門徒覺得與師父的「關 係存在」,就表示仍有許多自我投射於在師父身上,但當真正的臣服與信任發生, 自我消失,師父不在,門徒也不在,固然不存在著師父與門徒,只是兩個人發生了 「一體感」現象。
於是,完全臣服師父的用意,是為了達到「無我」、「一體感」 之境界,最終目標是維持個體完整性而不分裂。奧修同時表示,若能單獨一個人, 保持不分裂並遵循自己的意識,那麼是不需要師父的,他說:「當你是不分裂的, 當你是完整的,你就會成長」。
因此,師父與門徒的角色是重要的,師父的存在 是為了要認出「無我」境界,且當有能夠信任的人在旁,在恐懼之中方能鼓起勇氣冒險。
接納自己及負責。
此步仍建構於勇敢冒險的觀念,奧修道: 當我說接受你自己,我並不是說接受你的生活模式,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當我說接受你自己,我是說丟棄其它每一樣東西,接受你自己。
棄所有附加在你身上的東西,我並沒有說要接受它,我所說的是接受你從彼岸所帶來的最內在的核心,那麼你就不會覺得失去什麼東西,當你沒有任何條件的接受你自己,突然就會有快樂迸出來,你的生命力就會開始流動,人生就 會真的變得非常非常快樂。
接受自己意味著傾聽內在,例如真正想要做的事、真正的需求與自己肯定自身的價值。但接受自己要冒險的是「拋棄所有附加在你身上的東西」,猶如內在制約模式,這制約可能來自社會或父母等,擺脫這些困擾於自身的模式,也同時意味 著不再是照著他人期望去過自己的生命,而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生命會出於恐懼而不敢為自己負責,害怕自己選擇導致錯誤結果。因此當開始學習傾聽內在、為行動負責時,又要如何對峙恐懼發生的時刻?
就來到了第三步,慶祝與歡笑。 慶祝的意義是:不管什麼事情發生都無關緊要,我都會慶祝。……慶祝是無條件的,我慶祝生命,如果生命帶來不快樂,好,我慶祝它;如果它帶來快 樂,好,我慶祝它,慶祝是我的態度,不管生命帶來什麼,我都無條件地慶祝。……
慶祝是感激,不管生命給你什麼,不管神給你什麼,慶祝是一種感激、一種感謝……此處所指的慶祝,並非僅是處於快樂狀態,而是即便是悲傷狀態也能慶祝。這在一般所認知的慶祝會有所衝突,這裡的慶祝,融合前述所指「活在當下」內涵, 順著生命每個片刻的狀態之流活著。
奧修對身心靈完整性著重,他表示生命的藝術在於成長, 而唯有透過成長,才能越深入生命。
奧修對成長解釋道: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我所謂「生命」的意義。 生命不應該只是變老,它必須成長。這兩件事是不一樣的,任何動物都會變 老,但成長是人類的特權,只是很少的人會去要求那個權利。
成長意味著每 一個片刻都更深入生命的法則,它意味著更遠離死亡,而不是朝向死亡。當你越深入生命,你就越了解你內在的不朽性,你在遠離死亡,有一個片刻會來到,那時候你就可以看到,……沒有東西能夠死。
奧修將成長視為人類專有的。動物的成長,僅於老化的生理現 象,人類成長特權指的是心靈層面,人類因擁有思考邏輯、有情緒感受、有創造力等能力,也能深入內在的不朽來超脫死亡。
奧修認為人為痛苦的另一原因,乃因不知道「我是誰」,總不甘生命僅是如此。故成長是為了找尋「我是誰」的過程。 成長的最終,以奧修的話來說,是成為成熟的人。奧修對成熟的定義說道: 成熟與天真是同樣的意思,唯一的差別在於:成熟是回歸天真,再次獲得天真。
成熟的意思是再次地獲得你曾經失去的純真,重新回到你的天堂, 再度成為小孩子。當然,這時的你是不同的——普通的小孩註定會被腐化, 但當你重拾你的童心,就再也沒有人能腐化你。因為你變得夠聰明……現在的你知道社會所加諸在你身上的枷鎖,你很警醒,很覺知,你不會允許同樣的事再發生。
這裡的天真與無知差異在於,無知是無意識的活著,對自我所創造的世界感到痛苦,有著許多慾望。而天真則是了悟生命之道,是帶著生命智慧,完全滿足的, 自我是消失的。奧修所述的真正成熟,即「沒有人能腐化你……你很警醒,很覺知」,這是一種已清楚知道「我是誰」的狀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