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Sunnie Lei

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7f49935620e89c1afb13156631ad15f8

一般人會想去「找」一個清淨心;事實上,清淨心是找不到的。舉例來說,煩惱就好比波浪一樣,如果要找到水,就不能把波浪去掉,因為波浪的當體就是水啊。所以不要離開煩惱,再去找個清淨心,煩惱的當體就是清淨心。只要現在不起煩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7af29f23eb13af61a478658699e2ad46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不但清淨,而且還是不生滅。眾生心則有生有滅,例如我們從早上一起來,起床,這是個念頭,動了一下就是;馬上穿衣服,起床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這不是了嗎?穿衣服這念頭不是又起來了?衣服穿好了,馬上接著又穿襪子、穿鞋子─穿襪子這個心起來,穿衣服這個心又掉了。襪子穿好了又穿鞋子─穿鞋子這個心起來,穿襪子這個心又掉了。鞋子穿好後接著漱口─漱口這個心起來,穿鞋子的這個心又掉了。

從這當中觀察,我們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就是這種生滅的心。所謂的「眾生心」,念念不停地生滅,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因為從小到老,心都是不斷地生滅,等達到了一個階段,這一生就結束了。

為什麼心始終都在生滅呢?因為跳脫不出時間、空間、人我、是非,把這個世界當作是一成不變的,在這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所以就是生滅心,屬於眾生境界。何謂「眾生」?因為心有眾多的生滅,所以稱為眾生。有眾多的生滅,所以就形成眾多的生死。假使未悟本心,所修的都是屬於生滅法門。念佛也好,持咒也好,都是屬於生滅法門。既然是生滅,就不容易得到三昧,不容易得到禪定。

我們人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也就是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從生到滅、從滅到生,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這是大的、粗的一種生滅。再深一層探究,這念心的生滅當中又有生滅,大的生滅包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又再包含更微細的生滅。

譬如現在想要喝茶,這是一個念頭。剛剛一動喝茶的念頭,這個心就「生」起來了。然後繼續再想喝茶,這個心就在這裡相續不停,這就是「住」。念頭相續不停……於是想要喝、想要喝,始終想著這件事,念頭就一個接一個相續。然後把茶送到口中,覺得很不錯,還是喝茶的這念心,想著很可口、很舒服,喝這口茶真正是很快樂。再喝一口、再喝一口……喝到不想喝了,然後把茶杯放下,又去做其他的事情。喝茶是一個念頭,喝了茶以後再去讀經,喝茶這個心掉了,看經這個心又起來了。可是,喝茶、讀經的心是同一個嗎?這當中是個大的生滅,但其中又有許多個小的生滅。

什麼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就是我「喝茶」是一個「生」。裡面又有生、住、異、滅四個相在遷流、在變化。

喝茶這個心是「生」;繼續想到一定要喝茶,這是「住」;喝了第一口很不錯,但是喝第二口感覺變了,前一口和第二口的味道不一樣了,這是「異」;喝到不想喝了,把茶杯一放,然後再來看經,喝茶這個心就「滅」掉了。所以,想喝茶這是一個心,這一個心的念頭當中,又有生、住、異、滅四個小的念頭。

契悟了這念心,就沒有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了。既然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如此。所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契悟了這念心,就不是生滅心了。

 

法不離心體不礙用

體不礙用,不妨礙我們的作用。什麼作用?心的作用。心起善念,就是好的作用;心起惡念,就是壞的作用。契悟了自性,就能夠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不但是起善念,起了善念以後,起善念這個心也要歸於「本自具足」的心之體,就是無念。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起心動念是本自具足,不起心動念也是本自具足。假使不了解,雖然不起心動念,心在煩惱、憂愁當中,在打瞌睡,這還是屬於生滅,也不是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在外面去東求西找了,因為一切法不離自心。所以「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本自具足的心,另外去找一個佛、找一個法,是找不到的,就如同日中找影一樣,始終找不到。打坐時,看到的種種境界是從本自具足的這念心反映出來、變化出來的,因此不要管它。只要不管,那些境界統統歸於自心,就能真正得到自在。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到外面去找。

只要安住這念心,不要打妄想就好。面對一切境界,要覺察、覺照、覺悟。覺察自心當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人我是非?覺察了以後,要覺照,把這個煩惱化掉,覺照了以後還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念心本自具足,沒有能照、沒有所照,又歸到原點。這念心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絲毫的造作。
 

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

1601580_10204894624598160_5576382571046732457_n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般人都是捨動而就靜,執著一個靜境,認為外面的世界太亂了,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心才安得下來;外面都是在動,所以沒有辦法安定。其實這念心「本無動搖」,管它動也好,靜也好。靜,不過是一個境,只是一個相;動,也只是一個相,是「本無動搖」。既然是本來沒有動搖,因此處靜是如此,處動也是如此。在動中修,只要不起煩惱,不生無明,這念心一點也不會失去,一點也沒有妨礙。

這是說一般人都捨棄動境,要求個靜境、求個清淨。但是,只要悟了這念心,動也是如此,靜也是如此,因為這念心本來不動搖,不著動、不著靜。不過初初學佛,還沒悟到這個道理,也不妨礙先有一個次第。離開塵囂、離開煩惱,先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把身心暫時安頓下來,這是第一步。假使這一步都沒有,那也不容易契入「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這個道理。所以初初都是有方便的。有了方便,安住在清淨的環境,最後契悟了這念心,所有的方便也不執著了,為什麼?我本來有個「本無動搖」的所在,只要安住在這個地方就是,這又更進一層了。

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