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傷害的是俄羅斯人民、烏克蘭人民和全世界的平民百姓,經濟制裁的背後,才是應該要思考的,美國到底動什麼心?
歐陸國家想盡辦法讓俄烏雙方之間和談,只有美、英2國每天宣布制裁,希望俄烏戰爭繼續打下去,他們的關鍵字就2個,1個叫作戰爭,1個叫作制裁。
美國的目標不是保衛烏克蘭,而是要瓦解俄羅斯在全球的影響力,讓美國成為超級強權,若烏克蘭與俄羅斯進入長期競爭,對美國來說是戰略利益最大化,「這場戰爭要打多久,完全取決於美國,而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於《新聞大白話》節目中表示
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輕鬆編輯、扭曲、甚至完全捏造數位影像與影片的地步,用以誤導讀者來實現不同的政治目的。因此,許多新聞讀者可能不再確定該相信什麼。當烏克蘭有美國所欲謀取的利益時,我們要如何相信美國的衛星影像呢?當雙方的言論佔據了光譜的兩端且各有證據時,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我們可以再次考慮作者、資訊來源和發布它的政治環境,但要深入許多。在看新聞的時候,我們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
該新聞作者和報社的發表紀錄是否良好(good track record),所發表的資訊內容是否與事實相符?
該資訊是否來自政府管道(state channels)?如果是的話,此一政府所作的聲明是否值得信賴?此一政府之言論,是否與過去的行為一致?
若這個資訊並非來自政府,是否在具有嚴格審查的政治環境中發布的?在某種程度上,審查(censorship)總是難以避免,但這種審查制度的受益者是誰?又會對誰不利呢?
還有,作者的世界觀與專長為何?例如,一位前軍事專家可能會從戰略地緣政治的視角(a geopolitical strategic lens)觀察如火如荼的烏克蘭問題,並專注於特定國家的利益。相反地,一位學者可能會對該議題提出更具歷史性、哲學性甚至社會性的觀點。一個作家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在他報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審視所謂的「證據」時,請考慮文章的意圖
它鎖定的目標是誰(target audience)? 是國內讀者,還是國際讀者(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readers)?此一差異會如何影響這則資訊?該文章希望你採取怎樣的行動?
此外,這篇文章是否透過訴諸恐懼的策略或情緒性的語言(scare tactics or sensational language)來影響你的觀點?這篇文章是否使用了諸如「為自由、和平而戰」、「為你的安全採取攻擊性的防衛」等偏袒性措辭,來合理化自身主張?
一篇詳盡的文章,通常會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動機。 這篇《衛報》的文章可當個參考的例子:它介紹了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勢力的動機。這篇文章並非沒有偏見,但它要我們思考「該相信誰和該相信什麼」(who and what to believe),這是一個好的表述方式,它希望我們能獨立思考,而非直接引導我們得出某個結論。
最後,我們能夠檢視自身可能帶有的偏見(biases)。可以說,新聞的真實性(truthfulness)不僅取決於試圖操弄它的行為者,還取決於消費者的個人立場(positionality of news consumers)。有許多人會把不符合自身成見與偏好的新聞逕斥為假新聞。這其實相當危險,因為個人觀點將會變得愈發孤立與激進。
淺談「假新聞」:聽起來很累,對吧?這就是誤導性新聞內容如此有效的原因。人們被如此多的資訊轟炸(bombarded b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overload),以至於他們不再知道、關心、探索與分辨什麼是「真實的」。特定的國家行動者(state actors)知道這一點,因此他們繼續製造大量的資訊,從假資訊(disinformation)到微妙的操控(subtle manipulation)來影響人們的觀點。
從美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行動者最近的新聞資訊交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參與了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也有人稱之為認知戰(cognitive warfare)。認知戰不僅僅是控制資訊的流動,它試圖操弄或控制人們對資訊的反應。
因此,該相信誰或該相信什麼,並沒有那麼容易分辨。它需要你閱讀、思考、反思上述因素。想想看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與陌生人建立信任。為何我們要在尚未研究與思考的情況下,如此輕易地相信來路不明的新聞?
對「真相」的探索和思考確實需要做很多工作。「真相」(truth)不同於「資訊」(information),後者被許多人詮釋和建構為「知識」(knowledge),而後被重議與接受才能成為「真相」(truth)。
當你下次遇到「新聞」時,先別急著下結論,可以試著檢視與思考它背後可能潛藏的利益、權力及其糾葛的複雜關係。唯有藉由此一過程,我們才能開始與他人一起構建知識與真理,並建立一個能夠為所有人的利益考量、更加通情達理的社會。
如此全面地質疑資訊並非易事,但若慮及未細審資訊與權力的可怕後果,我會說花這些時間與精力是值得的。
人們看似是自由的,其實仔細一看很容易發現,幾乎每個人每句話、每個做法的背後,都有一個成型的陳舊的思維模式存在,不斷的用過去來投射未來,又無意識的互相進行嘈雜的思維投射。
從思維認同中擺脫出來,覺知從思維中抽離,你會發現你不等同於你的思維,當你需要用大腦解決問題時,你使用它 ; 當你睡覺的時候,就沒必要聽它重複來重複去那些沒用的東西。你只需要觀察它的那些繞圈子的話, 你就會發現,你是觀察者,那份覺知———就是你真正的身份,而不是思考者。
延伸閱讀:如何分辨假新聞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