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威權統治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狂飆並超越西方國家?
美國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了盡頭?美國是否正從抵抗既得利益菁英擴大自己權力的良性循環,走向讓一小撮人更富有並掌控更多權力的惡性循環?反觀臺灣呢?
要幫助數十億貧困國家的人民脫離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西方富國提供更高金額的人道援助?或是從本書作者對於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互動觀察當中找到可行方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或許將會改變你看待世界與理解世界的方式。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未來一定有機會往上爬」的信念,竟然還會「自我增強」!其實這有很大一部份是所謂的「美國夢」、「美國模式」所造成的影響。
台灣基本上是承襲了這樣的價值觀念。社會上大部份的教科書、師長、報章雜誌都強調「努力」的重要: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要持續在自己身上投資,如果一個人窮一定是因為個人懶惰而造成的……研究指出,人們會覺得需要這些信念來督促自己(和子女)努力,所以對於任何「世界上其實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所以需要一些制度來彌補」這樣的信念,人們都比較難接受(Benabou and Tirole 2006)。
在這個社會中,從小到大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由這些菁英所型塑的,也因此大眾對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價值觀愈來愈深信不疑。
對於這些走投無路的一般平民債務人,我們支持銀行家對他們趕盡殺絕,但我們卻放任資本家、政客們數以千億計的銀行呆帳?
其實,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各種觀念,常常就是要讓人忽略了種種的結構不平等。
在羅賓漢悖論的文章中提到:「許多學者已經告訴我們,在愈不平等的社會中,高收入的階層以及政治權力高層的菁英們,自然會有較大的發言權,以及對政策的影響力。」、「從小到大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由這些菁英所型塑的,也因此大眾對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價值觀愈來愈深信不疑。」
這樣的價值觀,其實也很大程度的阻礙了社會上對於公平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的追求。因為人們若一直認為什麼事情都是「個人負責」、「低薪貧窮都是因為偷懶不工作」,常常就會忽視掉整個結構應該改革的地方(例如:超長工時,老闆壓榨,工會被打壓;稅制不公,資金都投向房地產而不是真正的經濟活動)。更有甚者,政治人物也不需要面對結構、制度,以及重分配的問題。
就如同許多人的疑問:為什麼生活在雲端的權貴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當選?因為,他們為普通人勾勒一個美好的圖像(又或者是美好的小確幸):「未來我也會/也要變成那樣」,於是乎,什麼公平正義重分配都不重要了,因為「那是給魯蛇用的」、「都是沒有竸爭力才會去參加社會運動!」
事實上,變得有錢、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是大多數人都羨慕的,這當然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有錢人所享受到的錢財「是不是正當得來的」,這就非常不容易看出來了。許多人都說「你看某某人這麼有錢,一定不會貪汙的」。問題在於,如果他的錢就是貪來的怎麼辦?如果他用這些錢去貪更多怎麼辦?
有錢的人會更愛錢,只要花一點小錢去打通關係,之後他的營造企業就是幾十幾百億在賺。「權貴通常就是以權謀貴,並且以權藏貴」,一般人則只看到有錢的美好一面,自然會被小確幸所吸引了。另外,住帝寶當然是人人稱羨、也沒什麼錯,但是其背後也是隱含了非常多不公義的歷史。
我們當然都會羨慕有錢人,但是,唯有良好的制度運作才能防止有錢人繼續作壞事。有錢人可以輕易地營造出未來的美好小確幸,在選舉中更是如此。有錢的候選人、「全球最有錢政黨」可以大量砸錢發文宣、搶媒體曝光度,讓大家幻想著自己也要變有錢,或者是像前段提到的,用分化的手段,而讓人們不知道要去追求更公平的制度與政策。
台灣社會非常喜歡美國那一套「有努力就會有收獲」的觀念,政治人物可以輕易地搞分化與對立,讓弱勢勞工彼此討厭彼此;又或者是,為普通人勾勒美好的未來圖像、不斷強調小確幸,如此一來,大家就會忽略掉應有的社會福利政策、總體政治及經濟制度的改革。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建立『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
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保有『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困惑、煩擾、混亂與毀滅。社會中這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可以讓這個世界看起來讓人無法面對,而且充滿危險。L. 羅恩 賀伯特在〈Scientology的真實故事〉這篇短文中,說明一項展開全球性運動的哲學,以及與之對立的一股強大力量,讓扭曲真相的人得以受益。
Comments